隨着深圳持續加碼低空經濟,千億產值目標劍指「全球第一城」,未來三年將進入低空經濟「基建年」。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市已累計建成各類型低空起降點875個、5G-A通信基站7340個,5G-A通感基站147座。根據《深圳市低空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方案(2024-2026年)》,到2026年底,深圳計劃建成低空起降點1200個以上,開通各類低空商業航線1000條以上,直升機、eVTOL起降設施1公里半徑覆蓋建成區面積比例將突破50%。
未來城市上空穿梭的無人機和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它們的「空中車站」該如何科學布局?IDEA低空經濟分院的最新研究《面向無人機起降場位置規劃的最大覆蓋模型和推薦系統》,創新性地提出了「容量受限動態最大覆蓋位置問題」(CDMCLP)優化框架,讓起降場規劃從「憑經驗」走向「靠數據」。團隊將城市劃分為精細的網格,通過分析歷史飛行數據,精準捕捉不同時段、不同區域的動態需求。同時,考慮了起降場在同一時間能服務的飛行器數量的「容量上限」。
據介紹,該系統會優先滿足每個網格內的飛行需求,確保「家門口」的服務不打烊。當某個區域需求超過起降場容量上限時,系統會智能地將多餘需求分配到周邊服務範圍內的起降場,避免「一地雞毛」。此外,系統還會記錄未被滿足的需求來源,指導後續規劃決策,確保「一個都不能少」。
重新定義城市「空間邏輯」
據悉,該研究在深圳龍崗進行了實測驗證。經過使用CDMCLP模型優化,總服務缺口減少了38%。當擴展到規劃2000個起降場的全城規模時,服務缺口減少了52%,優化效果更加顯著。「我們的模型就像一個『智能大腦』,能幫城市規劃者回答:在哪個位置建起降場?建多少個?如何隨着城市發展動態調整?」研究團隊表示,低空經濟不僅是飛行器的技術革命,更是城市空間組織方式的革命。當「空中交通」成為日常,城市的空間邏輯將被重新定義──「距離」不再是直線距離,而是「飛行時間」;「中心」不再是地理中心,而是「網絡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