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4河北省人民政府
隨着時代的發展,傳統的笤帚苗編織技藝現在幾乎銷聲匿跡,而廊坊市安次區仇莊鎮熊營村近百年來一直以笤帚製作技藝遠近聞名。如今,村民們順應時代發展需求不斷創新探索,他們用巧手把最普通的笤帚苗變成了各式各樣實用又精巧的藝術品,並於2020年將「笤帚苗編織技藝」申報成為廊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笤帚、鍋刷、手把件、擺件、健身錘……越來越多精美的笤帚苗編織作品行銷全國,成為熊營村的特色文化產業,為鄉村振興開闢了新路。
近日,記者來到熊營村笤帚苗手工編織技藝非遺工坊,到第四代傳承人李曉玲家去串門。李曉玲正帶領幾名村民一起編製笤帚苗工藝品。在工作區域,整齊擺放着6台他們組裝的笤帚苗綁紮機器,笤帚苗在村民們的指間舞動,不一會兒,一個個造型精緻、色彩繽紛的工藝品就完成了。這些村民大多是熊營村人,李曉玲在把傳統手藝發揚光大的同時,帶動鄉親們靈活就業、共同致富是她最大的夢想。
「過去笤帚的製作主要藉助門框木棍等簡單工具,用麻繩進行扎綁,後改為以腳蹬踹,手腳並用,用力纏繞。」李曉玲說,「隨着時代的進步,我們現在採用鐵樁、滾軸、電磁感應出線等工具,省時省力。」
據了解,20世紀初,安次人李德環發現熊營村有種植笤帚苗的傳統。笤帚苗的桿不但節長、粗細均勻,並且穗柄更長,適合軋制模型,於是他就自己綁笤帚。笤帚苗製品清潔耐用、物美價廉、草香味醇,受到人們的青睞,笤帚苗編織這門手藝也在李家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到現在已經傳承了130多年。
「以前我們村好多人家都製作笤帚,我公公當時就是靠到北京、天津賣笤帚養活一家人。如今,我們不斷傳承創新,研發設計出好幾個品類的新產品,還定製了精美的禮盒。我閨女大學畢業後也喜歡上了這門手藝,已經能獨立製作產品,還註冊了公司,走上品牌化發展道路。」李曉玲說。
在李曉玲家的客廳,記者被各種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笤帚苗手工藝品所吸引。高粱秸稈與綵線編織成的「福」「喜」「吉」等字相得益彰,整體造型奇特精巧,蘊含了手工藝人匠心獨具的設計,變成了實用性、觀賞性與藝術性兼具的傳統手工藝術品。
笤帚苗編織,既是技藝的傳承,也是靈感的閃耀。李家的笤帚苗編織技藝不斷吸納地方民族工藝和民俗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綁紮技法,包括選料、浸泡、捆紮、成型、整形、晾曬六個步驟。在笤帚的手柄上還能編織福、喜等不同的文字,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製。同時每一件作品都保留了笤帚苗原本的色澤,並且草香味醇,具有綠色、環保、無污染、抗靜電、不沾油等優點,符合現代人回歸自然、追求原生態的生活需求。
李曉玲告訴記者,因笤帚具有「掃去前程曲折,生活從此順利如意」的寓意,因此他們設計了兩款禮盒,主要作為新婚嫁娶、小兒滿月、喬遷或祝壽的禮品。這樣的一個禮盒包含三到四件產品,有小巧精美的綵線笤帚,有寓意吉祥的按摩棒,還有造型精巧的葫蘆掛件。每一件產品都是純手工製作,耗時至少都要兩三個小時。
「我們目前使用的笤帚苗都從外地進貨,成本比較高。現在正在嘗試自己種植金絲苗,今後還要發動村民們大面積種植,從而實現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李曉玲說,「未來,我希望能進一步拓寬笤帚苗編織產品的銷售渠道,讓小笤帚走向大市場,甚至走出國門,給熊營村的鄉親們創造更多的效益,同時也讓更多人尤其是年青一代了解、愛上咱中國的傳統文化。」(祝雪娟張偉武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