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登落馬洲瞭望台感今昔變化

時間:2018-01-02 03:15:06來源:大公網

  圖:落馬洲花園園內有瞭望台,可遠眺深圳福田區風光

  落馬洲下灣漁民新村在港府所劃的禁區外,離港鐵站不遠,小山坡上有落馬洲花園,園內有瞭望台,可遠眺深圳福田區風光。這座瞭望台今天寂寂無聞,但在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卻大有來頭,遊客絡繹而至。今天落馬洲瞭望台的遊人寥寥可數,被稱為「過氣景點」,但登台瞭望仍有意義,一方面飽覽風光,另一方面感受歷史的巨大變遷。

  改革開放前,外國人和台灣民眾不容易進入中國大陸,因此他們遠道前來香港,到落馬洲登上瞭望台,透過肉眼或望遠鏡觀賞深圳河對岸寶安縣(今深圳市)的風光,外國人意在窺視神秘的中國大陸,滿足好奇心;台灣人則憑欄慰藉鄉愁,以《鄉愁》一詩聞名兩岸的詩人余光中(1928-2017年)便是其中之一。1979年,余光中陪同台灣詩人洛夫登上落馬洲瞭望台,洛夫寫下《邊界望鄉》一詩,抒發「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愁」。

  至於登上瞭望台的外國名人,則有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 1913-1994),他在1953年到落馬洲眺望中國大陸,十九年後他終於飛抵對岸,以總統身份歷史性訪華,揭開中美關係新一頁。據經營士多的落馬洲居民回憶,當年旅遊車絡繹開到瞭望台下,載來大批遊客,讓他售賣紀念品的收入大增,至今他仍能準確說出「souvenir」這英語名詞。

  四十年前站在落馬洲瞭望台,看到深圳河對岸平原遼闊,盡是田野、草木、山峰、飛鳥。今天登上同一座瞭望台,看到的對岸卻是摩天大樓林立,反而香港落馬洲這邊仍是數十年前的模樣,最大的改變是港鐵列車在高架橋上穿梭。過去不能跨過的河岸,今天五分鐘車程便到達福田口岸,進入深圳。

  理大專上學院客席講師 梁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