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淺水灣蕭紅地標/梁 勇攝
南區文學徑的其中兩個地標設於淺水灣,均為與香港關係密切的現代女作家而設,分別是蕭紅和張愛玲,本篇先敘蕭紅地標。
蕭紅(1911-1942年)是民國時期著名作家,以小說最為有名,她的名著《呼蘭河傳》、《馬伯樂》等都是在香港完成的。為什麼她的地標置於淺水灣?
因為她最愛看海,而且死後一半的骨灰曾葬在淺水灣。蕭紅的生卒年均為動盪年代,辛亥革命爆發前四個多月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逝於日軍佔領後的香港,短暫的一生多在奔波中度過。
1940年,蕭紅和丈夫端木蕻良來到香港,寓居尖沙咀。
1941年底日軍入侵香港,九龍半島遭到轟炸,端木蕻良與蕭紅先遷往中環,再到銅鑼灣,後又回到中環,住在告羅士打酒店,其後又遷至友人開設的時代書店。蕭紅從東北輾轉漂泊至香港,到了香港仍要不斷流徙。她患有肺病,於是入住養和醫院,院方誤診患喉瘤而動手術,身體更為虛弱。
日軍佔領香港島後,蕭紅住進用作臨時救護站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救護站內藥物不足,蕭紅得不到恰當治療,終於在1942年1月逝世,享年31歲。
她死後,端木蕻良把她的一半骨灰埋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內樹底,另一半葬在淺水灣海邊,讓她與海永處。後來淺水灣的骨灰遷葬廣州,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內的骨灰則無法尋回。端木蕻良逝世後,其繼妻把他的骨灰撒在學校山坡,讓他陪伴蕭紅。
蕭紅淺水灣地標設置了31隻姿態各異、朝不同方向飛翔的鳥,代表她在短暫的一生中「跌宕飄零的經歷」。
(南區文學徑.三)
理大專上學院客席講師 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