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鹽場見證港歷史

時間:2017-06-30 03:15:09來源:大公網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博士

  鹽,是人類生活必需品,倘缺乏鹽食,將直接引起疾病以至生命的維持,然而鹽的出產並非隨手可得,完全仰賴於地理資源,其中一種最為穩定的來源就是海水。中國有七省邊陲位於海邊,海岸綿長,漁鹽充足,但因內陸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內陸居民對海鹽需求亟殷,為平衡供應,我國早於漢代已實施鹽、鐵、酒專賣,禁止民間私製私售,故此沿海鹽產均受鹽官監督。其時,香港境內已設有鹽場,隸屬番禺管轄。

  2013年,香港考古學會更在西貢鹽田梓發掘出大量漢代陶器及製鹽工具,確切證明香港的製鹽歷史已有兩千年的悠久歷史。

  北宋時期,中原人口陸續入遷香港,加上位處海上絲路航道,官方在境內設置鹽場及駐軍,是香港史的奠基時期。宋神宗元豐年間,朝廷的市舶司在大嶼山西北設海南柵鹽場,應屬於小規模之製鹽工場。因產量持續增長,到紹興年間,年產量達11000餘石,已是中型鹽場規模,故升格為海南場。後來,朝廷再在九龍灣內另設官富鹽場,派鹽官統整區內製鹽事務,當時本地製鹽工業之發達可想而知。

  由於大嶼山盛產食鹽,孤懸海上,山高地遠,官府難以監控,島內居民又多為流放人士或蜑家漁民,因此有島民勾結守軍,私下煮鹽,走私出售,且不事農桑,不服徭役,朝廷下詔打擊,卻未收效。

  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朝廷派遣徐安國緝捕鹽梟,鹽梟與島上副將萬登率眾反抗,又掠劫中外商旅,戳殺平民一百三十餘人,並以海舟載盜匪攻打廣州。《輿地廣記》有一段生動記載,「(鹽梟)用本支格,以釘海港。官軍不知蹊徑,竟不能入。而島民盡用海舟,幹其弩更廣州,州兵敗止,乘潮達城下,州民散避。會官船水手着跳船者,與賊首之船遇。乃從檣竿上飛過,斫斷其帆,帆索墜,船不得進,辭船遂亂。(軍官)商榮因用火箭射之,賊遂大敗。」反映鹽梟之勢大人眾。

  朝廷改派錢之望為廣州知府,急調福昌延祥寨的摧鋒軍抗擊,經過連場血戰,擊退鹽梟,又派兵進攻大嶼山,「盡執島民,戳之無噍類」,經此屠殺後,這場「鹽梟之亂」總算平息。事後,海南鹽場取消,僅派150名摧鋒軍留駐大嶼山,另派150名摧鋒軍遷駐官富場(九龍城),從而成為本地政治和經濟重心,直到1841年英人佔領香港島才有所改變。

  如此,宋末皇室為何由江浙老遠避難至九龍城便有了因果的脈絡了。

宋代香港史研究(十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