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佔中」的挫敗引發的旺角暴亂

時間:2017-06-23 03:15:07來源:大公網

  在去年發生的旺角暴亂,其中十名被捕男子涉嫌掟磚和毀壞警車等,被控以暴動等共十四項罪名,案件近日在西九龍法院審訊。庭上續播放多段警員在第五被告手機內發現的錄音,錄音大致內容為:「掟×差佬,不知幾好玩!」「我旺角,呢度好多人,好多警察,叫人快出,玩得好刺激。」「石頭,掟×差佬。」法庭對參與旺角暴亂者判決總有完結的一天,犯事者承擔犯法的後果,可算是咎由自取。學者有關暴動成因的研究,仍是眾說紛紜。而我更想了解的是,這些參與動亂者,與2014年違法「佔中」的關係。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當人類在內的行為被阻礙而得不到先前的獎勵時,他們的言行舉止會變得更加激烈和粗暴。有時,他們會變得喪失理性、不可理喻。學者們將這種由內部的嫌惡性喚起狀態而引發的激動反應稱為挫折。因此,參與旺角暴動的這班青少年,如果亦曾積極投入違法「佔中」,我們便可應用挫折引發犯罪理論來理解旺角暴亂的成因。

  「佔中」結束後,當發起者成為了所謂「民主鬥士」的時候,知名度大升,積極參與選舉,「收穫」豐厚。但一班參與者在「佔中」全面失敗後,挫折感隨即被喚起。犯罪心理學家Berkowitz認為如果個人對達到目標有非常高的期望,那麼在遭受挫折時,個人會體會到更強烈的緊張。對於那些不達目標的誓不罷休,堅信能自主命運的人,在遭遇挫折時,往往表現出比那些深感生活無望的人更強烈的情緒反應。尤其是當個體堅信某種行為反應能有效地消除挫折感,那麼拖延其達到目標的時間或者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出現阻礙,就會激起其更強烈的憤怒甚至是暴力行為。

  暴力行為降低挫折感

  同時,人們會感受到一種驅力,促使他們採取一定的行為去降低這種挫折狀態。研究發現,這些身陷挫折中的人們,通常會使用暴力行為來降低挫折感,其行為比平時要暴烈許多。掟磚和毀壞警車這些嚴重的暴力行為,便很有可能是這種為降低挫折感,而作出的心理反應及行為。因此,根據挫折論來分析,當社會阻礙了他們實現「佔中」的目標時,他們便會喪失耐性、倍感挫折。因此,只要有機可乘,他們就會有犯罪的可能,終釀成旺角的動亂。

  心理學家Zimbardo曾提出了三大原則,提醒我們不要盲目參與這些暴亂行為,值得每一個年輕人深思。首先,青少年在參與任何政治或社會運動前,必須弄清發起者的主張,有否誤導的成分;其次,青少年在參與前要先反思個人的責任感,並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時,就會較全面地反思應否參與的問題;最後,要勇於面對來自群眾的壓力。如年輕人在參與了社會活動前,要退後一步,最好尋求一些局外人的意見,尋找多一些不同的觀點,保持個人的獨立性,減少群眾壓力的影響。以上三大心理原則,有助我們對任何政治或社會運動,保持一種客觀及冷靜的態度,降低被誤導而犯下大錯的機會。

香港中史教師會會長 李偉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