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宋石塔或存港水域 有待重見天日

時間:2017-06-16 03:15:07來源:大公網

  塔,原為佛教僧尼的墓塋。按印度風俗,人死後習慣行火葬禮。當年佛祖圓寂,遺體火化後由弟子拾撿遺骨舍利,埋於土堆,蓋以磚石,形若覆碗,梵語稱為窣堵坡,漢譯為「佛塔」。據傳參禮佛塔,如親見佛,可得福蔭。

  佛教傳入中國後,僧尼沿襲傳統,多在寺院後山建造骨塔。後來受到我國建築技術影響,塔的形制改向高空發展,甚至由全實心的柱狀塔進化成樓台式的高塔。唐代以後,皇室與官商流行建造佛塔,藉建塔功德祈求佛佑。風氣所及,民間信徒亦習慣在交通要道建造小型佛塔,既為積累功德,亦祈出入平安。

  考香港之九龍海(維多利亞港),於宋代已為重要船泊補給點。近數十年間,維港兩岸先後出土宋代遺址,包括錢幣及貨物,並有大型村落建置。更重要是西貢佛堂洲曾出土宋代稅關遺蹟和文物,而該處之東面大廟灣後山遺留南宋咸淳年間(1274)石刻,文雲:「古汴嚴益彰,官是場,同三山何天覺來游兩山。考南堂石塔建於大中祥符五年……」文中明確指出在南佛堂(即今東龍島)於北宋真宗期間(1012)建造石塔一座,其位置在維港東邊出口不遠。

  可惜,至今尚未發現古塔的確實位置,可能已毀於風雨,又或只隱沒於叢林,等待發掘亦未可知。對此,史學家曾作若干考究,更提出不同的論點,惟至今仍無定論。

  不過,在深圳寶安沙井墟河邊,則發現另有一座「龍津石塔」,是深圳地區發現最古舊之建築物之一。查考《東莞縣志》〈龍津橋〉條:「宋嘉定間,鹽官承節郎周穆建橋,側立塔,高丈有二尺。」證明石塔原約四米高(一丈二尺),後來損毀,1984年重新復置於雲石地基之上。現時所見佛塔總高一米餘,僅為原塔的四分之一,塔身以岩石建造,呈四方柱體狀,仍見塔座、塔身及塔頂三部分。四面刻有佛像、經咒及雕飾。另有「嘉定庚辰立石」字樣,證實石塔是建於1220年,與文獻所載相同。

  雖然石塔並不完整,但觀察其形制、風格及手工,與沿海所存宋代石塔亦近相同,以宋人建塔之習慣,古塔所在之處亦必為航道要津。

  考沙井位深圳西北岸,正對珠江出口的交椅灣,自宋代已是廣東蠔業重鎮。純就歷史地理來考量,英治以前深圳與香港實屬同一治區,若將兩項宋代古塔一併參詳,則可發現:沙井石塔設於珠江口接近東莞與新安之縣界,南堂石塔則在鯉魚門東邊,顯然有指識方向的功用,然則兩座石塔之間應為當時的主要航道。

  筆者推想,商旅在九龍海補給,經汲水門、屯門、后海、沙井而駛向廣州。或者由九龍海經鯉魚門出港,直駛台灣海峽。如是,石塔據守香港水域之兩邊,既作航海地標,亦有護佑商旅平安的功能。既然如此,筆者再大膽推敲,珠江口的海島及香港水域之內,理應尚有若干宋代石塔或遺蹟,或許只待機緣重見天日了。

宋代香港史研究(十三)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博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