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教育局推行《第四個資訊科技策略》,支援全港公營學校設無線網絡、流動裝置、電子資源等,加上STEM的推動如火如荼,使電子學習的應用越見興旺。不少學校已實行不同程度的創新教學,促使開發商及出版商供應的電子平台及工具百花齊放,原來有利推廣電子學習。
然而坊間卻較少注意採用以開放標準發展有互通性系統的重要性,曾有校長分享其校目前在三個學科上,分別使用了一套本地大學開發的系統、一套本地收費系統及一套免費的外國系統,原意是善用不同平台的特性,配合不同學科的教學策略。
可惜,不是所有系統都使用開放標準設計,結果系統內的資源、教材、學習數據不能互通,致各學科之間的討論教學策略、統一審視學生進度、分享教學資源時均有難度,加上要在不同系統內重複處理學生戶口,而學生亦要學習使用各系統,費時失事。
隨着應用電子學習平台及工具愈來愈普及,如Schoology、Edmodo、iCLASS等,廣泛推廣採用以開放標準發展有互通性系統的概念更刻不容緩。駐美國的世界性非牟利組織「IMS全球學習聯盟」(Instructional Management Syste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IMS GLC)成員來自不同國家在教育及學習科技上有領先地位及影響力的學術團體、供應商、政府機構等,為共同商討、建立及推動全球電子學習開放標準而於1999年正式成立,並分別在歐洲、澳洲、韓國及日本設置地區分部,協助當地的教育界普及開放標準,使科技融入學與教可大規模及持續地發展,提升學習質素。
香港教育城自2014年起加入了「IMS全球學習聯盟」,致力推動學習系統的開放標準,近年舉行多場以「發展電子學習生態系統:標準與實踐」為主題的業界論壇,內容包括帳戶的單一登入、教育數據格式的統一、開放教學資源套件的標準、電子學習系統的整合、學習工具或應用程式的連結,以及評估題目的標準格式等,期望藉此鼓勵業界開發支援優質的電子學習平台,透過採納開放標準,產品能廣泛在本港使用,並能推展至海外市場,享受成本效益;學界則可運用有互通性的平台,整合教學、學習、評估、協作、回饋、分析學習進度等,為達到以學生為本的學習模式,充分發揮教育科技帶來最大的效益。
要發展健康且有持續性的電子學習生態系統,需要各界持份者的積極參與,共同訂立標準,使香港的電子學習走得更遠。
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 鄭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