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跨領域的電子學習

時間:2017-03-24 03:15:07來源:大公網

  電子學習推行了十多年,當中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集中在硬件配置;第二階段開展一些行政及資訊系統應用;第三階段透過開發不同模式的學與教方案,探討電子學習的利弊;第四階段,亦是2015年推展的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目標是廣泛及深化地推行電子學習。隨着電子學習發展,近年學校的電子教學模式亦愈來愈全面。

  學界有不少電子學習教師分享會,以往參與的教師大多是負責資訊科技的,分享題目也圍繞硬件、軟件、系統等,教師就像技術員參與技術講座,在技術層面上分享及交流。但近年的分享會逐漸起變化,內容涵蓋應用科技於學與教,超越了技術層面的討論,而參與的教師大部分來自科學、數學、資訊科技等範疇。

  我曾與一班同事打趣說,如果有一天參與講座的教師來自英文系、歷史系、中文系,那我們推動的電子學習才算真正成功。最近兩三年,很多獎勵計劃的得獎學校和教師,的確來自各個科目,包括我們一向認為在電子教學應用上較保守的中文科,而且大部分學校的發展計劃中,電子學習都會融入於不同科目和班級,實現較全面的電子學習模式。

  與此同時,電子學習其實亦已有一些跨領域的發展,擴展至課堂以外,甚至學術以外的範疇。以中大教育學院開發的EduVenture® VR(虛擬實境考察教材)為例,該系統以廉價的VR裝置,助教師設計實地考察的場景,學生可透過VR體驗虛擬考察,教師也可掌握學生的考察進度及學習情況與數據。這種學習模式為學生帶來全新體驗,據知已有教師利用這套VR學習方式教授中文課。

  另一跨領域的電子學習例子是應用在社交情緒技能(Social Emotional Skills)發展。有研究顯示,擁有良好社交情緒技能,可提升學生自信、紓解壓力和加強學習效果。學校若能發展學生的社交情緒技巧,對學習及個人成長非常重要,但當中牽涉專業知識,不容易在學校環境推行。芬蘭就有公司開發出軟件Mightifier,學生每星期一至兩次、每次10分鐘使用相關流動應用程式,就可以培養社交情緒技巧。

  教師可透過軟件派發任務給學生,主要是留意身邊同學及發生的事情、發掘同學的優點,學生需要描述他們選擇該優點的原因,被提名的學生會收到鼓勵。良好的反饋可建立正向社交情緒,軟件提供指引幫助學生描述感想、感覺等較抽象的概念,很多教師都反映這類活動大大提升課堂的學習動機,亦有助同學建立關係,並能紓緩學生壓力,減少欺凌情況。

  教育城今年與芬蘭公司合作,免費提供Mightifier軟件予一些學校使用,感受科技在學術以外的應用。我們可以預見,將會有更多跨領域的電子學習模式出現,學界亦必須擴闊視野,多了解科技將帶來的嶄新應用,讓科技在教育上發揮最大效益。

  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 鄭弼亮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