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穿越古今中外之旅

時間:2017-02-17 03:15:07來源:大公網

  農曆新年假期,我和八位中大同學以音樂造訪了英國。帶着二胡、洋琴、古箏、笛子和小/中阮,我們在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倫敦大英博物館,以傳統中國音樂,作文化交流。同學們在牛津數百年歷史的博德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聖休學院(St Hugh's College)和基布爾學院(Keble College),劍橋宏偉的菲茨威廉博物館(Fitzwilliam Museum)以及世界著名的大英博物館內演奏多首嶺南的中樂名曲,每場都座無虛設,繞樑三日,博得如雷掌聲。不同國籍的聽眾們,會後都對中樂大感興趣,不少上前考問樂器的原理和技術,中大同學們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坐在觀眾席的我,看着英國著名學府圖書館四周的環境,牆上掛着英國王室貴族和歷任校長、院長的畫像,還有博物館內珍藏的歷史文物、名貴盛器和珠寶,配上典雅而悠揚的中國音樂,心裏有一種莫名的興奮。這不就是李卓敏校長提出的中大使命:「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嗎?中文大學的創校宗旨,今天實現在我們眼前了。

  同學們在短短的四天裏演出五場音樂會,除了長途跋涉的旅程,還要搬運沉重的樂器,每場演奏前趕緊適應場地,調校樂器,匆匆綵排,可謂辛勞極至,但想到這是難得的機會,大家都十分落力。我為同學們感到驕傲和興奮。

  付出了勞力和心血,同學們也得到不少收穫。住宿在英國數百年歷史的書院宿舍,還參加他們的高桌晚宴,算是別有一番滋味。高桌晚宴是在着名的基布爾學院舉行。院長和院士們穿上傳統黑色長袍,學生們盛裝禮服,一派學者,紳士淑女的風度。雖然吃的不是什麼山珍海錯,但哈利波特電影的味道還是相當濃厚的。我想同學們回港後對書院的理解和感覺,也許有所不同。

  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我們還遇上正在當地念研究院的中大舊生,還有不少專程從英國各地來為他們打氣的校友。他鄉遇故知,感覺分外親切。校友席間得悉香港近況,心裏不免添上一份暖意。

  在這個全球保護主義抬頭的日子,在這個香港人身份認同出現矛盾的時刻,在這個種族互相攻擊和仇恨的世代,這次的音樂旅程還帶出了另一種特別的意義。文化的共融可以衝破政治與利益的衝突。音樂與文藝好像一股清泉,把爭執和怨恨暫時淨化了。看見同學們穿上傳統服式,奏起熟悉而動人的中樂樂章,民族的感情又再洋溢於大氣之中。中華文化的秀麗和獨特,是我們海內外華人都不能否定的情懷。音樂確實是劃破時空和地域,灌溉和滋潤心靈的一道河流。 (本文摘自沈祖堯網誌)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沈祖堯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