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香港是濱海小地方,沒有什麼歷史可言。其實從考古文物得知,早於6000年前已有先民在香港範圍生活,至少在秦漢年代開始,香港已是嶺南地區與南亞各地互通的橋樑。經過歷代發展,香港漸由輔助性質提升為中外聯繫的樞紐地,角色吃重,在國家歷史裏有重要的地位,只是過往局限於中原為核心的史觀論述,鮮有系統探究而已。
九龍李鄭屋漢墓的存在,證明在東漢時期中央的權力已確實延伸到這裏。儘管至今無法確定墓主身份與建築動機,但從墓穴的建造材質、建築技術及陪葬物品等可量化經濟情況來看,絕非荒涼漁村可比擬;《新唐書》又記錄曾置屯門軍鎮,派2000兵駐守。以今天800萬人口來算,亦僅得二萬多名警員分駐18區維護治安,每區平均亦只有1300位警員駐守,經此量化,1500年前屯門的繁盛情況就可以想像了。
1955年及1981年,先後在大嶼山梅窩及萬角咀發現兩件南宋年代的「李府食邑稅山」石柱,原是宋理宗(1205-1264)御封名臣李昴英為番禺開國男的食邑地界標誌。查李昴英生平,祖籍隴州,祖輩輾轉到番禺定居。南宋寶慶二年(1226),會試高中進士,成為廣東首位探花,但仕途歷盡風浪,三起三跌。因軍功高遠,深受百姓愛戴,晚年獲封男爵,賜番禺食邑三百戶。
當時的大嶼山隸屬東莞,何以歸入番禺李氏稅山?坊傳風水理由,言之鑿鑿,但照理推測,當時的番禺是南方重鎮,早已開發,相信能調撥的戶口有限,故以濱海的大嶼山充數,似乎較合理。但不論何如,「李府食邑稅山石」是本港首次發現具有半官方性質的文物。雖然朝廷無暇顧及濱海荒郊的管理,但確切反映朝廷對香港境域的有效管轄,意義重大。
坊里又傳:李氏曾於梅蔚(梅窩)定居,特立稅山界碑示眾,府第則以皇帝御筆題賜的「久遠」匾額為堂號。宋末帝(帝昰)逃難香港亦曾駐蹕(指帝王出行時沿途停留暫住),惜無遺址可考。惟東涌侯王宮及沙螺灣把港古廟內的清代碑記仍見「李久遠堂」的紀錄,證明李昴英後人在島內仍有活動。直至1898年,新界歸入英治,才宣布不再承認李氏的土地權益。
考查兩件文物,呈方形柱體狀,高約兩尺,方約20厘米。頂上刻有「李府」,四面則刻有「食邑稅山」字樣。現時,「稅山石」分別安放在梅窩碼頭巴士站側之公園及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廳內,可供憑弔。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