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美國大選民調又一次失誤

時間:2016-11-29 03:15:07來源:大公網

  特朗普(Donald Trump)在大選中勝出,成為第45任美國總統。輿論大多認為,這是繼英國公投脫歐後,西方反建制(anti-establishment)、反全球化(anti-globalisation)陣營和民粹主義(populism)的另一次勝利。

  對特朗普爆冷勝出最感尷尬的,應是美國的民意調查者。有評論認為,這近乎是政情民調者們的集體失誤(the near collective failure by political pollsters)。11月8日投票前,幾乎所有的民調(polls)都認為特朗普的對手希拉里(Hillary Clinton)會以2%至6%的差距勝出,但結果是特朗普獲得289張選舉人票(electoral votes),比希拉里的228票多出將近27%。預測與現實如此巨大的落差,令一幫政論家(political pundits)大跌眼鏡,也成為選後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

  事實上,民調不是精密科學(exact science),只是統計學(statistics)的一種應用(application),而統計總是會有偏差的。更何況民調的對象是人,人的想法甚至立場是可以改變的。因此民調不是預測未來的水晶球(crystal ball或orbuculum),只能用作參考而已。

  這也不是美國大選民調首次出錯。

  1936年,共和黨的蘭登與民主黨的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競逐總統寶座,美國《文摘》周刊(Literary Digest)的民調預測蘭登將取得壓倒性勝利,結果正好相反。該刊通過打電話和寄明信片(postcard)進行民調,而當時電話並未普及,只有較富有的人家裏才裝有電話,這些人大多支持共和黨;而收到明信片的人並非人人願意回覆。

  1948年,共和黨的杜威(Thomas E.Dewey)挑戰爭取連任的杜魯門(Harry Truman),當時的民調也幾乎都認為杜威會勝出,以致《芝加哥每日論壇報》(Chicago Daily Tribune)在選舉結果尚未出爐時,便以《杜威擊敗杜魯門》(Dewey Defeats Truman)的大字標題做頭條新聞報道。事後,滿臉笑容的杜魯門手舉該報展示勝利的鏡頭,成了一幅經典諷刺畫。   亦然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