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種族歧視詞語絕非「中性」

時間:2016-11-01 03:15:07來源:大公網

  梁頌恆和游蕙禎在立法會宣誓時「爆粗」辱華,激起全城公憤。他們可以不認自己是中國人,但祖國和中華民族(Chinese nation)豈容侮辱!

  梁頌恆故意把China讀成Shina(支那),事後還狡辯說「支那」是「中性詞」,把世人全當傻瓜。

  各種語言的許多詞語的含義,都隨着歷史的發展而演變。Shina是日語「支那」的讀音,原為印度佛教典籍中對中國的稱謂,日本明治維新期間,漸漸變成日本民間對我國的非正式的「中性」稱呼,但進入20世紀後特別是在日本侵華期間(1931至1945年),「支那」和「支那人」變成對中國和華人的蔑稱詞(contemptuous term)。日本在戰敗後也改用chūgoku來稱呼中國,把「支那」列為歧視用語禁止官員使用。日前,便有兩日警因罵沖繩民眾為「支那人」而受到處分。

  英語也有一些種族歧視詞語(racial slur),詞典中多註明為帶有蔑視性(disparaging)和冒犯性(offensive)的貶義詞(derogatory term),我們在使用這些詞語時一定要十分小心。以下試舉幾例。

  Jap─二戰期間英美對日本人的蔑稱,類似中文的「日本鬼子」。此前該詞也曾是「中性詞」(neutral word)。

  Nigger─是對非洲裔人士極為歧視的蔑稱,比廣東話的「黑鬼」更具冒犯性。新聞報道必須使用該詞時,一般用「the n-word」來代替,如同游蕙禎的粗口必須打×才能見諸書面。

  Redskin─對北美印第安人的蔑稱,相當中文的「紅番」。

  Chinaman─美國對華人的蔑稱。這個詞表面看似乎很「中性」,歷史上也確曾是個「中性詞」,但19世紀後期隨着美國西部大開發華人移民湧入後變成貶義詞。該詞對華人冒犯程度不亞nigger之於黑人。十幾年前,美國電視台FOX News的資深主持Bob Beckel在節目中使用Chinaman侮辱中國人,遭到美國華人圈的聲討。此詞中譯應是「支那佬」。

  The slitty-eyed─「瞇縫眼」,對東亞人包括華人的蔑稱。   亦 然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