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坊間出版了一本《中國禁毒文物》的專書,引介逾三百件自清代以來我國禁毒禁煙的文獻文物,誠如作者林建強先生所言,今年正是英軍強佔港島175年周年,正好藉由該等文物反思毒品對國計民生的禍害,回顧中國近現代史的酸慘經歷。
十八世紀,英國商家嗜愛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產品大量銷出,反之英商輸入的工業製品卻長期滯銷,造成嚴重逆差。後來,英商利用在殖民印度之便,大量種植罌粟並提煉成鴉片,經陸路(緬甸)和水路(馬來亞及台灣)輸入大清。由於鴉片具有麻醉成分,長期服食會傷害大腦。吸食者對鴉片的依賴(毒癮),造成白銀外流,亦打擊國民勞動力,嚴重影響國計民生。
到道光十八年(1838),位居鴻臚寺卿的黃爵滋提出禁煙,首獲湖廣總督林則徐響應,得道光帝器重,委為欽差大臣,直達廣東實施禁煙。
翌年初,林則徐到達廣州,責令洋商繳出鴉片,又查禁十三行,雷厲處罰煙商,同時獎勵正當貿易的洋商,實行軟硬兼施,頗收成效。四月,更將搜得的鴉片並相關器具一併銷毀。其時,英商義律最為反抗,被驅離廣州,退守澳門。
是年六月,在港九流連的英軍醉酒鬧事,殺害村民林維喜,林則徐嚴令追究。義律則以虛構的「領事裁判權」為由,自行審結,放回英國服刑。事後,林則徐震怒,嚴令驅逐英商,禁止沿岸居民接濟。這時,他意識到鴉片問題已由商貿糾紛提升到國家糾紛層面,隨時有開戰的可能,因此積極備戰,整頓沿海軍防,又親赴澳門召見澳葡官員,曉籲中立。
一如所料,義律在水盡糧絕的情況下,果然突襲珠江沿岸。自當年九月起,英商先後在九龍、穿鼻洋、官涌、長沙灣、磨刀洋、關閘、攀石洋爆發戰事,可幸林則徐早已備戰,七戰皆勝。
另一邊廂,原在廣州的英商回國造謠,訛稱林則徐私植鴉片,為壟斷市場而排拒外商,因此獲國會通過對清用武。至1840年中派遣懿律率同遠征軍攻打廣東沿海,皆被擊退。英軍轉而攻擊東南沿海地區,由於清軍疏於防範而潰敗,英軍乘勢直抵天津,震驚朝野,大損天威。皇帝遷怒林則徐,令革職查辦,改派耆善跟進,自此國權急轉直下。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