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日俄戰爭取勝後,東北亞局勢,及清、日、俄三國的政治環境起了急劇變化。
十九世紀末,中國積弱不堪,列強趁機入侵掠奪利益,甲午戰爭及維新失敗,清廷未有匡扶國政,反而默許義和團等暴民的「扶清滅洋運動」,縱容「拳民」借鬼神讖諱之說號召民眾襲殺洋人,以為可藉此力量掃除列國,消雪國恨積怨。
當時,山東及直隸等地接連發生天災,民生苦不堪言,拳民遷怒於外國教會及教徒,縱火生事,漸漸在魯、隸、冀、晉快速擴張。庚子年(1900)中,保定發生「淶水教案」,拳民更擊殺清廷官員又拆毀鐵路,四處生事。未幾,亂事蔓延至順天、北京,更燒毀教堂,屠殺教民。由於北京乃各國領事館所在,各國領事緊急求援,組成八國聯合部隊由天津前往北京駐防,途中與拳民及清兵衝突,聯軍繼續增援,佔領大沽炮台,為此觸動慈禧太后,最終向各國宣戰,爆發「庚子拳變」,結果引來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戰事約月餘就完全被平息,但國家的前途也一敗塗地,尋常國民亦由排外仇外,轉而恐外媚外,加速了革命黨的發展和清廷滅亡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俄國在處理拳亂時的動態。其時,俄國以保衛領事為由,派出七十多人參與聯軍,同時兩度增兵至二千餘人參與平亂。與此同時,俄國藉口東清鐵路被毀,派軍隊進入黑龍江被拒,爆發軍事衝突,俄軍竟在海蘭泡及江東六十四屯屠殺中國居民達七千人報復,繼而連環攻擊璦琿城、漠河金礦等地,並派遣二十萬大軍進入中國境內。俄國趁火打劫的做法,使它在短短幾個月就完全佔領東北三省。
庚子拳變之後,俄國的氣焰更趨囂張,無論在政界或是民間對俄國可謂恨之入骨,然而礙於國力所限,亦只能敢怒而不敢言。直到日俄戰爭之後,作為新興發展的細小島國竟然擊敗俄國,打擊俄國南侵的野心和行動,這個戰果在中國社會而言也普遍提升了對日本的好感。雖然清廷與日本也爆發過甲午戰爭,但戰事以朝鮮為核心,即使戰場轉到遼東半島,論規模與民生影響皆遠不如俄國般兇狠野蠻,加上日本與中國同為黃種膚色,俄國戰敗令人牽扯到「黃種人戰勝白種人」的心理效果,幾十年來受到的欺壓和積怨,藉此而吐一口悶氣。此後,清廷的軍政界人士與日本的往來和合作日有增加,也漸漸讓日本坐大,終以蠶食方式企圖吞併中國。
香港經歷四次殖民侵略(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