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東西影畫/《南京照相館》 書寫小人物生死抉擇

時間:2025-08-10 05:01:22來源:大公报

  圖:《南京照相館》領跑內地暑期檔票房,聚焦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

  由申奧執導,劉昊然、王傳君、高葉、王驍等擔綱主演的戰爭歷史電影《南京照相館》,將於8月在香港上映。影片當前在內地上映領跑暑期電影檔,票房突破20億元人民幣。故事取材自真實歷史事件「京字第一號證據」,聚焦在1937年南京淪陷後,「吉祥照相館」內七名普通百姓的生死抉擇,以群像視角展現小人物的抗爭與人性光輝。\于童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佔南京,在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師團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於之後六周內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手段,殺害中國軍民,對南京造成空前劫難,遇難同胞人數超過30萬,製造了罄竹難書的「南京大屠殺」。

  上世紀80年代,隨着日本右翼勢力開始通過虛假宣傳,試圖抹殺這一鐵定的歷史罪行,中國在展開相關資料收集和史學研究的同時,也啟動了南京大屠殺相關影視作品的拍攝。

  展現侵華日軍人性泯滅

  數十年來,《屠城血證》《南京1937》《南京!南京!》《拉貝日記》《金陵十三釵》等影片從不同角度對中國人的慘痛遭遇進行了展現,也都曾引發熱烈的討論。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南京照相館》再次將拍攝鏡頭對準了「南京大屠殺」這一慘痛的歷史事件。

  導演借由「照片」這一線索,將鏡頭的重心放在了具體的「人的行為」之上。在刻畫日軍殘暴的屠殺行徑之時,影片並未突出展現受害者的苦難,亦甚少使用近景鏡頭拍攝虐殺的細節,而是將更多的鏡頭對準施暴者,揭示他們將殺戮當做比拼的行為、隨軍攝影師伊藤秀夫(原島大地飾)對暴行充滿「讚賞」的態度、將屠殺的行徑見報等被視為「榮耀」的反應,「手術刀般」剖開其本質: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籠罩之下侵華日軍人性的泯滅,才是這場災難的根源。

  同時,影片通過伊藤所攝照片在上層中的待遇變化,勾勒出了日軍高層在入城前期以屠殺向本國邀功、後期懼怕國際輿論而妄圖掩蓋罪行的心態變化,揭示了其虛偽的本質。這種對歷史深層邏輯的影像化解讀,讓影片超越了單純的苦難敘事,沉澱出厚重的思想重量。

  過往同題材作品的主角,往往擁有着特殊的背景(如《南京1937》主角夫婦為中日結合,《金陵十三釵》主角為美國人和風塵女子),雖豐富了情節,卻難免與普通觀眾產生距離。《南京照相館》則將鏡頭精確對準 「吉祥照相館」裏的六位普通人,讓影片具備了人民史觀的敘事底色與精神內核。

  民眾作為敘事主體

  在影片中,郵差蘇柳昌(劉昊然飾)為保命冒充學徒,吉祥照相館的金老闆(王驍飾)一家只求苟活,演員林毓秀(高葉飾)曾輕信「日中親善」,傷兵宋存義(周游飾)只想尋親。他們是戰爭中最尋常的樣本:恐懼優先於激憤,在面對浩劫之時只求自保與生存。然而,隨着日軍瘋狂暴行的持續,當親友的慘死出現在日軍照片裏,當嬰兒被當作「親善照」的道具摔死在眼前,當自己親歷猥褻與死亡威脅……這些經歷讓他們逐漸認清了日軍的殘暴,最終都以一己之能力,反抗到底的選擇。

  在筆者看來,影片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在主創將普通民眾作為敘事主體的同時,並未對其進行多餘的誇張,在這些人物身上,有着當下影視作品中十分稀缺的「真實」感。身處浩劫之中,他們會恐懼會退縮會利己為先,但他們更有樸素的人類情感,諸如對同胞的同情、自保的智慧、被逼至絕境時反擊的血性。

  這些人沒能造成驚天動地的大事,拚盡全力也只能僥倖送出幾張照片;但他們也沒有在生死攸關時做出蠢事,所有人都自發地為同一個目標貢獻着力量。這種「平視」書寫,讓「人民」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存者與覺醒者──這正是影片最動人的底色。

  《南京照相館》的叫好又叫座,正是因為它尊重了真實的歷史,觸碰到了觀眾最深處的情感。而它表達方式的珍貴,在於直接揭露侵略者的暴行,侵華的日本人沒有被塑造成「有苦衷的壞人」,而是在軍國主義毒瘤浸泡之下,人性畸變與選擇,可以去到多麼令人髮指的境地。這種直面罪惡本質的書寫,恰恰是對歷史極好的留存。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