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宣布向台灣地區課徵的新「對等關稅」稅率為20%,雖然相較4月初的32%稅率有所下降,但仍比日本、韓國高出5%,加上近月新台幣匯率急升造成的約12%損失,給台灣企業帶來32%的重大成本負擔。對此,台灣業界叫苦連天,但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賴清德卻形容新稅率是「階段性成果」,完全漠視業界的焦慮與不安。這並不令人意外。民進黨當局向來「輸打贏要」、「喪事喜報」。不要說是20%的稅率,即使維持原來的32%的稅率,它也照樣有一套說辭來粉飾太平。今年4月當美方宣布向台徵收32%的高稅率時,賴清德卻要台灣民眾「把吃苦當作吃補」,其冷血言論引發台灣輿論強烈批評。
對於最新的20%稅率,除了民進黨當局之外,島內各界深感失望。為了討好美國,台灣方面其實早在今年4月特朗普宣布對台稅率為32%之前就已經向美方「跪下」了:台積電對美國新增1000億美元投資,涉及建造芯片廠、封裝廠及研發中心等項目,累計赴美投資額將達1650億美元;台當局將擴大向美軍購,採購金額介於70億至100億美元;台灣地區中油公司簽署意向書,將向美國每年購買600萬噸天然氣;台灣華航購買美國波音公司14架客貨機,總金額73.76億美元。
然而,這一系列「大禮」仍無法填滿特朗普那深不見底的胃口,賴當局如今僅換來20%的稅率。台灣工業總會日前表示,20%關稅將削弱台灣產品價格競爭力、影響訂單,部分產業已有接單遲緩乃至取消的現象。更令台灣業界憂慮的是,此稅率比台灣業界的主要競爭對手日本和韓國還高出5個百分點。根據台灣方面經濟部門的報告,工具機、模具、塑膠製品、電子材料等四項產業,日本是台灣地區在美國市場主要競爭對手。如今日本產品銷美的關稅為15%,加上日圓近年持續貶值,島內這四項產業受到的衝擊將更甚。
賴當局聲稱「美台會就關稅問題繼續談判」,島內或許也還有人寄望於美國可能會再降低對台灣的關稅,但賴當局手中還有何籌碼與美方談判?美國對日本的關稅從24%降至15%,日本付出的代價是開放美國汽車與稻米等農產品進口,並承諾對美投資5500億美元。美國對韓國的關稅也從25%降至15%,而條件是韓國開放美國汽車與稻米等農產品進口,承諾對美投資3500億美元。美國對歐盟的關稅從30%降至15%,前提是歐盟對美關稅降至零,承諾對美投資6000億美元、進口總值7500億美元的能源。看來,美方若不是獲得數千億美元的巨額投資以及龐大的出口優惠和便利,是不會輕易鬆口的。可見,美國政府要求賴當局投資4000億美元的傳聞並非空穴來風。
從對台軍購到關稅談判,美方不掏空台灣是不會罷休的。美方顯然是看準了民進黨當局走「倚美反中」路線,把賭注都押在了美國身上,所以才敢對台灣方面予取予求。正如台灣民眾所說,賴清德和民進黨「舔美舔到最後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