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談香說港  

時間:2016-11-11 03:15:12來源:大公網

  說了「香」,當然也要說「港」。

  猶記得小學社會科是這樣介紹「維港」的:「維多利亞港水深港闊,冬不結冰,兩岸又有高山屏護,洋面平靜,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可謂言簡意賅,直中要點。

  香港位於我國南方邊陲,珠江出口東岸,江水沿西北方湧來,沙泥多在西岸海中沉積,水流則經深圳西岸至屯門、汲水門直奔尖沙咀入港,從鯉魚門及東龍島出海。因山形地勢關係,沿岸海灣綿長多變,對出洋面又有島嶼圍繞屏護,能有效阻擋颱風對港內的破壞,最適合船隻停泊避風、補給辦糧。而本地天氣和暖,海港不會結冰,洋面全年皆可通行,中外船隻往來實是暢通無阻。因此早在秦漢年間,已有南亞船隻經香港水域進出廣州,前線海防角色吃重。唐代,朝廷設屯門軍鎮,置二千兵,正為守護日益頻繁的航道。

  唐宋時期,隨着嶺南人士與南亞各國進行貿易及文化交流日有增長,屯門海面的防衛和停泊空間似有不足,加上北宋末期在大嶼山發生「鹽梟之亂」,朝廷派摧鋒軍平亂,事後將官辦鹽場及半數駐軍遷到九龍山下,鹽場改稱官富,對出海面稱為九龍海(九龍灣)。

  官富與港島是一水之隔,港域範圍西起紅磡,東至鯉魚門海峽,兩處均是尖形狎角,中間則是廣闊內灣,形若布袋,而港島北岸有連綿山脈,使九龍海成為最佳的避風港口,因此自南宋至1898年新界歸英前,這一帶成為境內海貿活動的核心地帶。根據考古發現,九龍灣兩岸先後出土唐、宋、元、明的錢幣、瓷器等遺物,近年更在馬頭圍出土宋代方井及村落遺址,證明了該處有可觀人口和頻繁的商貿活動。

  元明時期,官富鹽場被廢改為巡檢司(類今之警署派出所)管理治安。而海盜的掘起使九龍海成為海防重地。1841年,英人登島宣稱管治,選定中環為政治和經濟中心,以避開清廷在對岸的炮火。港府劃定女王城範圍並開發為貿易自由港,而遠洋輪船泊岸落貨的中、上環及添馬艦等地成為最早期的維多利亞港了。

  由於九龍以北屬清廷主權,而兩者之間的海域卻未有釐清界限,中外輪船出入海港易生紛爭。在1850年代末,港府構思向清廷租借九龍半島,不久即發生英法聯軍之役,英國乘着戰勝的優勢脅迫割讓半島,維港的實際轄地延至紅磡灣以西的兩岸。到了1898年,新界歸入英治,由西環至鯉魚門的整條維多利亞港已由港府完全掌控,也逐漸發展成全球知名的港口。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