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把握機會窗口 全力推進普檢
昨日本港新增九宗確診個案,這是第三波疫情爆發以來確診宗數首次跌至個位數,情況令人鼓舞,但決不是放鬆警惕及限聚令「減辣」的理由。愈多市民參與社區檢測計劃,愈能找出隱形患者,切斷疫情傳播鏈,早日恢復正常社會生活的希望才愈大。
《文匯報》:以積極態度參與檢測 玉成防疫好事
本港昨日新增9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是第三波疫情以來,首次回落至單位數,亦是自7月4日以來的最低確診數字。本港疫情稍為回落,更應把握機遇開展普及社區檢測。而普及社區檢測能否充分發揮功效,關鍵在於每個人都要以積極正面態度參與,醫護人員更應起帶頭示範作用,放下消極懷疑心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引領更多市民參與檢測,最大限度提升整體檢測率,玉成找出隱形患者、截斷病毒傳播鏈的好事,為重啟經濟普惠民生奠定必要基礎。一句話,越多人積極參與,普及社區檢測取得好成效的機會就越大;反之,消極觀望的人越多,成功的機會就越小。
《明報》:疫苗採購漁翁撒網 多管齊下莫政治化
疫苗研發競賽如火如荼,多國爭相與疫苗製造商簽訂預購協議,甚至資助研發,港府亦表示將採取雙管齊下採購策略,包括參與國際疫苗聯盟,以及直接聯絡各地疫苗商採購。科學家能否研發出高效疫苗,乃是未知之數,疫苗採購必須漁翁撒網,不能只押重注於某一兩種疫苗。疫苗民族主義、國際政治操作、富國優先利己,全都有可能影響日後疫苗供應。國際疫苗聯盟希望,全球不論富貧明年底前都有疫苗可用,可是富國未有積極響應出資,有可能令計劃成效大打折扣。坐待疫苗面世,不確定因素太多,刻下香港首務仍是建立起一套高效控疫系統,讓疫下經濟民生盡量持續復常,疫苗作為長遠輔助工具,如何引入應以科學為本,避免政治化。
《星島日報》:任搬龍門難看 泛民難解窘局
中央一招欲擒先縱,讓本屆立法會議員全部可以延任,包括參選被DQ的四人,隨即引起反對派陣營內部震盪,對議員留還是走爭論不休,「主留派」受到無情攻擊與揶揄,被指為求「飯票」放棄原則,但傳統泛民議員深知若拂袖離開,將四大皆空,甚至亡黨,故不斷搬龍門圖找體面理由留低。民主黨昨天就與民意研究所定出民調「雙門檻」,希望藉此堵反對者的口,再坐原位一年。然而,他們的功利主義表現,既令部分傳統支持者不屑,也被抗爭派藐視,即使過到民調門檻,也難解兩面不是人的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