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立法會換屆選舉提名期臨近,本港政壇將迎來一定範圍的「煥新」。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後,議會回歸專業理性,議會文化也有了根本性轉變,對議員工作自然也有了新要求。早前,梁君彥、馬逢國等資深議員宣布不再參選,料將鼓勵更多有能力有熱忱服務香港、操守和形象俱佳的政壇新秀加入立法會。這樣健康的新陳代謝,也符合大多數市民對議會的期待。
梁君彥、馬逢國等資深議員在香港多個關鍵時期都恪盡職守,如今主動退位讓賢,體現了「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這種高風亮節不僅是對香港未來的責任擔當,更是對愛國愛港的生動詮釋。他們為香港政治人才梯隊建設作出示範,讓愛國愛港事業得以薪火相傳。此種格局與境界令人敬佩,社會應予以充分尊重及肯定。
現時,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新階段。對立法會而言,工作重點早已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聚焦於發展、改善民生、破解社會深層次矛盾成為了新的核心任務。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亟需不斷鞏固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這就涉及促進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推動經濟向多元化、高端化發展。具體像金融科技領域如何為企業創造吸引人才與資本的「軟環境」等課題,都需要在立法會層面研議。
帶來新思路和新動能
因應新時勢,立法會自然要強化識變應變求變,而議員組合的新陳代謝乃是換屆必然。資深議員的經驗傳承與年輕議員的創新思維相結合,既能保持制度的連續性,又能為議會注入新動能。如此良性循環,可使立法會更好適應由治及興的新要求,在維護國家安全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間取得更好平衡,整體上更符合特區與國家的發展需求。
若有現屆議員在任期結束後轉往其他方向,同樣可以服務香港,社會應當以平常心看待。議會吐故納新是為了凝聚更多符合新階段要求的新生力量,相信未來他們可帶來新思路和新動能,助力立法會更好地履職,為香港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筆者近日在多個場合與不同群體談及將於12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各人普遍期待湧現更多年輕有活力、具備專業素養、真心服務市民的優秀人才。隨着香港面臨創科發展、青年向上流動、民生改善等新挑戰,議會需要更多熟悉現代治理、貼近社會脈動的新面孔。這不僅有助優化議會人員結構,更是提升其協助、監督政府施政等各項效能的必然要求。
社會其實無需過度關注個別人士的去留,而是應聚焦於如何選出最符合香港整體利益的立法會。理想的立法會應當兼具傳承與創新、穩健與活力。我們不妨思考一下:什麼樣的民意代表才能夠帶領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行穩致遠?什麼樣的議會結構最能高效推動特區高質量發展?
立法會近年的轉變,證明「愛國者治港」確實有效提升治理效能,同時保障多元聲音。隨着年底選舉臨近,預料「如何延續議會高效協作」、「如何進一步回應民生訴求」將成為候選人的核心議題。選民亦將更關注參選者政策倡議水平和實際服務能力,而非政治口號或年齡問題。
陝西省政協委員、「就是敢言」執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