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錢峰對大公報記者表示,過去十年,美國把芬太尼問題裹挾進其對華戰略競爭的框架中,對中國持續發起了輿論攻勢和經濟制裁,本質上將一個需要國際合作的議題,強行塞入到地緣政治和經濟博弈的框架。即便2019年中國率先在全球範圍內整類列管芬太尼類物質,採取了一系列嚴格措施,加強化學品前體監管、打擊跨境走私,但美國仍無視中國的合作善意,於今年對中國輸美商品蠻橫加徵20%「懲罰性關稅」。這種「以毒施壓」的策略,暴露出美國無理打壓中國,維護其全球霸權地位的野心。
錢峰提到,美國芬太尼濫用的根源,在於其國內需求市場的失控。一方面,美國醫藥複合體通過政治游說和誤導性營銷,將鴉片類藥物從「治療急性劇痛的最後手段」推廣為「慢性疼痛的常規藥物」,並刻意淡化成癮風險,最終導致鴉片類藥物濫用並成為社會常態;另一方面,美國醫療體系傾向於以藥物替代更昂貴、耗時的物理治療或心理干預,進一步加劇了處方藥的過度使用。而社會深層的經濟困境,則為毒品濫用提供了土壤。
美國政客們卻從不反思自身監管失效、醫療體系資本化、社會治理失能等深層原因,反而熱衷於在國際上尋找「替罪羊」,將芬太尼問題日益政治化、工具化,試圖轉嫁自己國內治理失敗的責任。\大公報記者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