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午餐,不想吃肉,轉到咖啡店吃餐盒。左挑右選,點了瑪莎拉咖喱芝士,加鷹嘴豆咖喱,配印度三色米。飯粒乾爽,配咖喱不膩。吃芝士與豆,腸胃負擔不多。
中式餐膳常用上豆,製豆腐、豆漿,或炆肉、煮湯,搓餡料、點心。豆要煮軟,需花不少時間,明代《羣物奇制》談煮豆方法:「煮黑豆用荷花梗煮之,爛甚。賣豆兒煮用此。」古時煮黑豆添荷花梗同煮,較易煮爛,賣豆的人都會用上此法。現在荷花梗不易找,搜羅的時間,早就能將豆煮好。若用上壓力鍋,需時更少,但時間要掌握得好,才能控制豆的軟爛程度。
明代《古今醫統大全》記錄治濕的食療方,詳說:「煮赤小豆,食一日,禁飲食。服豆與湯,即通利而濕去。」找一天只吃煮過赤小豆,飲用赤小豆水,能有效疏通腸胃和祛濕,周末實行,不甚困難。平日赤小豆,多用於湯水,煲粉葛、土茯苓,配蓮藕、豬,健體之餘,能喝出家常的味道。
談到煮豆,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記「大豆方」一條,專「治老人水氣腫滿,手足俱脹,心煩,滿悶,無力」,材料有大豆、白朮和鯉魚肉,「以水和煮,令豆爛熟,空心常食之,魚豆飲其汁,尤佳。」古稱「大豆」,多指「黃豆」,黃豆、白朮、魚肉水煮,豆爛湯成,湯連豆、肉同吃,效果最好。古方選用鯉魚肉,因有利水消腫的功效,現時改用鯽魚,功效相類,食材更易購得,用黃豆炆鯽魚,或煮成湯,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