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井水集/強化基層醫療

時間:2025-10-11 05:01:25來源:大公报

  醫管局轄下的「普通科門診」及「家庭醫學專科門診」,統一命名為「家庭醫學門診服務」;74間普通科門診診所及社區健康中心,正式改名為「家庭醫學診所」及「家庭醫學綜合中心」。名稱的改變,代表着服務理念和模式的轉變,這是落實施政報告藍圖、強化社區醫療體系的關鍵一步。

  香港公共醫療長期處於「頭重腳輕」的局面。一方面,公立醫院和基層醫療的撥款比例懸殊,大約是83%VS17%;另一方面,公立醫院承擔了絕大部分醫療服務,住院服務更高達九成。市民凡有「頭痛腦熱」就求助於公立醫院,導致急診室長期人滿為患,而社區健康中心常被投閒置散。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如何增加公立醫院的醫護人手,都是無濟於事。

  解決香港公立醫療結構性問題的關鍵,在於改革服務理念及模式,在於加強基層醫療。在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普及、醫療資源壓力加大的多重挑戰之下,強化社區醫療,將問題解決在基層,建立「預防為本」的公共醫療理念,是必然的選擇。

  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李家超就深化醫療體系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這包括:提升社區醫療及預防服務,減輕公立醫院壓力;明年提交法案,賦權基層醫療署制訂全港性基層醫療服務標準;拓展醫管局家庭醫學門診的預防篩查及護理服務,增加服務量及延長服務時間,提升市民可及性;引入家庭醫生試驗計劃,鼓勵市民透過基層醫生進行常規健康檢查及初步診斷;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平台」,推動社區藥物名冊及社區藥房計劃;整合及擴充地區康健網絡,涵蓋全港18區等等。

  一系列建議對症下藥,通過強化社區醫療體系,將居民的大部分醫療需求解決在社區。公立醫院壓力得到紓緩,從而集中精力處理急診及重大醫療服務。這樣的結構性改革意義重大,有利於公共醫療體系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對基層市民福祉的最大保障。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