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論風生/借鑒成都經驗 打造北都城鄉共融示範區\閻小穎、何子煜

時間:2025-09-16 05:02:12來源:大公报

  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承載着國家對香港的重大期望,肩負起作為香港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使命。縱觀北都約300平方公里的規劃總面積,當中不少是鄉郊用地,單單是北區已經有117條鄉村。如何體現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理念,將是說好香港和北都故事的關鍵。而成都市作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亦是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市,當中有不少政策和措施都能夠為同樣作為發達城市的香港帶來寶貴經驗。社會各界值得從中總結出一些成功之道,並支持政府推動北部都會區建成「城鄉共融示範區」。

  距離成都市區80分鐘車程的蒲江縣鐵牛村,近年吸引了大量的旅客和新村民,成為了四川省鄉村振興示範村。當地在2023年正式啟動「柑爸柑媽」計劃,邀請旅客以每年365元在鐵牛村內認養一棵樹,並定期到村內探望「柑寶寶」,至今已經吸引超過2000名旅客成為「柑爸柑媽」。不僅如此,鐵牛村更在幾年內新增了超過30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新村民,當中不乏營銷專家、跨國公司高管、文創設計師等。

  鐵牛村之所以有如此豐碩的成果,源於浦江在2023年發布的《吸引人才發展產業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政策措施》。政府提供免費入住的青年驛站,讓青年得以零成本認識和探索當地社區,研究落戶後的可行發展方向,大大增加了青年的創業和就業容錯率,又推出全國首張人才高鐵優惠卡,大幅度降低成都市區到浦江的通勤成本,令新村民能夠不斷往返市區與鄉村之間。

  研推「農產助養計劃」

  香港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幾十年來本地不少鄉村居民移居海外、村內年輕人亦大多出外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導致許多鄉村荒廢。這說明香港也有必要像成都一樣,將鄉村充實起來、發展起來,尤其是要着力豐富香港的城市面貌,並幫助居民共享發展成果。

  特區政府發布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中,北部都會區的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是重點項目之一,亦說明了政府推動鄉郊旅遊的決心和魄力。筆者建議,可以採取以下兩方面措施來充實鄉村人流:

  第一,在北都範圍內選取10條試驗鄉村,由當地村民選取一項具代表意義和經濟價值的農產品並推出「農產助養計劃」,讓旅客認養農產品,建立與鄉村的聯繫,為他們提供「必須到訪的理由」。

  第二,在鄉村或其鄰近地塊建設一批「鄉村青年體驗基地」,讓有志於在鄉村開拓創業項目的青年以零成本進駐6個月,並提供相應配套鼓勵他們將想法進一步充實和落實。

  2014年,成都出台《關於加強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的意見》,面向大專和中專畢業生、種植和養殖能手、有意投身農業事業的返鄉農民工等群體,建立了「農業經理人」的選拔、培養、管理和服務機制。發展至今,成都市已經孕育了2萬多個懂管理、懂行銷、懂創新的農業經理人,令農業取得了飛躍性發展。其中一個例是返鄉創業村民宋兵加入的水蜜桃專業生產合作社,宋兵參加農業經理人培訓後,帶領合作社與瀘州市的酒業公司合作,由合作社提供水蜜桃、酒業公司負責釀造,再由專業銷售公司進行品牌化包裝和銷售,開拓了非常龐大的銷售網絡。

  另一方面,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亦落戶成都大邑縣,並在當地進行前期測繪、撰寫鄉村振興和文旅發展等專題調研報告。此外,工作站團隊開發了45套鄉村文創產品,包括大邑伴手禮、悅來麻羊、鶴鳴金蜜李等包裝設計已投入市場,助農文創成果入駐清華大學的天貓商城,為鄉村振興進一步輸入「智力新血」。

  與大學合作培養專門人才

  成都的上述兩項工作,可以豐富香港「智慧農業」的發展方向。過去數年,政府推行新農業政策,包括在新界古洞南設立農業園,並資助本地農業應用智慧農場管理等新技術。硬件基建和技術上的進步固然重要,人才的思維和想法要與時俱進亦非常關鍵。

  筆者建議,可以參考成都的經驗,推出「農業經理人培訓先導計劃」,與大專院校和香港城鄉可持續發展促進會等民間團體合作,邀請計劃在農業領域長期發展的前線農夫、農戶及從業員參與。培訓計劃在第一階段優先聚焦加強參加者對農業銷售和生產的認識,教導他們應用一些關鍵的農業科技,並支持他們聯繫一些潛在的商業合作夥伴,務求在短期內幫助他們革新營運模式和技術、開拓銷售網絡,並逐步與新農業政策進行對接,革新農業產業發展空間。未來,有關部門亦可以邀請有志於參與鄉村振興、本地農業的大專在讀生參與計劃,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農業人才梯隊,令北部都會區成為「高新農業大區」。

  成都市政協常委、香港成都社團總會會長,香港成都社團總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