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事論事/推動大灣區發展實現新突破\成 劍

時間:2025-09-12 05:01:59來源:大公报

  隨着國務院批准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等地展開為期兩年的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香港深度融入大灣區發展的步伐迎來新的歷史契機。相關改革不僅涵蓋土地、技術、人才及數據等核心生產要素的制度創新,更直接回應了多年來阻礙粵港澳城市群協同發展的關鍵瓶頸,為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在更高層次和更寬領域的融合提供了堅實支撐。

  昨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李春臨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本次部署的10個試點地區發展基礎較好,2024年經濟總量合計超過全國的四分之一,基礎好、牽引性強。在這些地區開展要素綜合改革試點,有助於探索各類要素資源更大範圍、更廣領域高效配置的路徑,也為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樑提供重要改革支撐。他介紹,此次試點不僅涉及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同時支持試點地區深化探索數據、算力、空域、頻譜軌道等新型要素配置方式和價值實現路徑,有效促進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

  協助突破瓶頸促進轉型升級

  粵港澳大灣區經過幾年的發展,已呈現出全新面貌。而香港在科技創新、跨境基建、產業互補、人才流動與金融市場聯動等方面的合作亦不斷深化。此次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試點聚焦推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顯然符合香港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協助突破土地資源緊張、人才調配局限、產業發展受制等瓶頸,促進香港經濟結構的優化與轉型升級。

  在技術創新領域,將重點推進科研成果產權的合理分配,為科研人員及相關企業提供更多保障,促進科技成果快速商業化。香港科研實力強大,國際合作水平高,通過與大灣區內地城市技術合作交流,特別是深圳、廣州等創新型城市的強大研發平台連結,能推動跨境研發體系形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作為具體實踐,融合「一區兩園」模式,已成為深港科技合作的旗艦項目,匯聚眾多新興科技企業及高端人才,顯著提升香港在全球創新鏈中的價值與影響力。

  土地要素方面,香港長期面臨土地供給不足及成本高企問題。大灣區內地城市依託廣袤土地資源和產業基礎,未來可成為香港創新及製造業企業的重要生產及拓展基地。透過合適的土地要素配置和產業政策協同,香港企業能有效利用大灣區廣泛的產業園區和生產設施,從而推進產業鏈深度融合,突破空間限制。這對香港推動產業多元化和應對全球經濟變局具有積極意義。

  人才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改革強調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流動,改善跨境人才的政策環境。香港擁有國際化人才庫,但某些專業領域仍存在人才短缺。大灣區城市間跨界協作,推動資格認證互認、人才簽注制度便利化、社會保障銜接等人才服務創新,將逐步打破人才流動的行政壁壘,形成更完整的人才生態系統。這不僅助力香港補足關鍵人才缺口,還為青年一代提供更多就業及創業平台,促進人力資源向新型產業領域聚集。

  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要素市場的培育正加速。香港在金融科技、數據安全、法律服務領域的國際優勢,結合內地大數據基礎設施和應用場景,將推動形成開放透明的數據流通環境。數據共享與應用的提速,支持智慧城市、遠程醫療、智能製造等多個領域的產業升級,也為香港拓展跨境金融服務及區域資本市場一體化提供重要支撐。

  當然,改革帶來諸多機遇的同時,香港融入大灣區仍面臨制度銜接複雜、標準規則差異等挑戰。特區政府有關部門需加強與內地相關部門協作,推進政策同步落實,並在跨境法規、稅收政策、土地使用規範等方面尋求更加務實、高效的解決方案。同時,香港社會需進一步提升對大灣區發展的認識和參與意識,以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面對融合過程中的調整與變革。

  國際創科中心建設提速

  展望未來兩年,試點工作的推進將為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提供寶貴經驗和示範案例,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模式。香港能否藉此契機,擴大在國家經濟大循環中的參與度和影響力,將對特區自身的持續繁榮穩定產生深遠影響。這不僅是香港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一國兩制」優勢互補、推動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

  隨着大灣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化,科技創新、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跨境協同將成為驅動香港經濟及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引擎。伴隨這一波新改革紅利,香港進一步融合國家戰略優勢和國際化資源,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性金融樞紐,推動香港由「東方之珠」邁向全球灣區的重要引擎,為國家和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