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有話要說/做大蛋糕賦能高質量發展\陸文英

時間:2025-08-27 05:02:14來源:大公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捲式」競爭。這對香港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因為「內捲式」競爭在香港某些領域亦同樣存在。

  有人說:沒有競爭就沒有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競爭當然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作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怎麼能限制競爭呢?

  沒錯,「競爭是市場靈魂,但內捲是競爭的病變」。事實上,香港社會對「內捲式」競爭的危害性早有體會且深惡痛絕,並對這一不良競爭方式形象地稱為「塘水滾塘魚」。

  香港作為高度發展的自由市場經濟體,政府干預較少,主要透過市場機制調節資源配置。這種高度開放的經濟環境使香港特別容易受到「內捲式」競爭的衝擊。近年來「內捲式」競爭,對香港經濟帶來的多重挑戰。

  今年香港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3.1%,高於歐洲不少發達國家,表現不俗。尤其是出口方面,面對美國挑起的關稅戰,香港首7個月的商品整體出口貨值較2024年同期上升12.7%,數字非常亮麗。金融股市更是勢如破竹,首7個月IPO集資總額約1270億元,按年升幅超過六倍。自2023年至今年7月,有1333間企業在香港開設或擴展業務。

  綜合措施解決老大難問題

  然而,與此同時香港消費卻出現需求萎縮,零售市場持續低迷,部分地區店舖空置率增加。造成這種「冰火兩重天」現象,雖有多種因素疊加,但究其主因仍是房地產資源配置失衡,造成嚴重的畸形經濟結構所引致。

  香港土地利用率一直偏低,房屋用地只佔總土地面積6.9%,經濟用地只佔2.7%,但房地產相關行業卻佔GDP20%以上,零售業也深受房地產牽制,實體經濟被擠壓,亦令居民住房支出佔比超過40%,抑制其他消費,企業運營成本上升,科技產業培育困難。房地產業內捲嚴重,左右着香港的經濟發展。

  在外圍經濟充滿挑戰,不明朗因素頻添,尤其是今年在利率普遍下降,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消費市場整體低迷的情勢下,而香港商舖及寫字樓租金佔營運成本普遍在40%以上。高租金薄利潤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難以應付營商環境嬗變帶來的衝擊經營無法為繼。

  更困擾香港的是房價上漲期推高財富效應和信貸擴張,下跌期則引發銀行信貸風險上升、開發商利潤縮水,極易觸發連鎖經濟衰退。

  香港高房價、高租金問題是土地稀缺、供需失衡、經濟定位和政策偏頗的歷史積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少癥結是港英時期留下的「蘇州屎」。回歸後,特區政府積極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這些結構性老大難問題,實施一系列長短規劃,綜合治理措施,比如填海造地、新市鎮擴展,推動區域合作開發(如與大灣區城市協同發展)等,尤其是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更是從根本上解決土地短缺等問題。

  香港金融繁榮與消費萎縮並存的現象,本質上是經濟結構轉型期的陣痛表現。行政長官李家超指出,香港正處於不可逆轉的經濟轉型期,各行各業在轉型進程中會有不同步伐,但轉型會帶來進步,是打贏競爭對手的唯一出路,也是令香港經濟更強大的必經之路,政府會制定政策創造機遇。

  將「競爭力」提升為「創新力」

  特區政府意識到,唯有做大蛋糕,賦能高質量發展是徹底內捲問題的唯一出路。過去數年來為推動多元化經濟轉型持續積極作為。不斷完善市場規則與提高監理制度增強競爭力;深化大灣區城市的合作,推動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擴大吸引國際資本、積極強化離岸人民幣業務、提升人民幣即時支付系統跨境服務能力,積極開拓中東及東盟等新興市場。

  尤其是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戰略,不斷將「競爭力」提升為「創新力」,通過政策引導、產業支援、區域協同和國際合作等多維度舉措,推動「政、產、學、研、投」協同模式,促進資金槓桿和技術轉化,多方面、多層次地不懈努力開創香港發展新局。階段性目標規劃是至2033至2035年,力爭實現全面新型工業化,建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作為國家「雙循環」連接樞紐,香港要用好自身優勢,在技術引進、標準制定、知識產權貿易等方面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總體而言,香港的發展目標明確,成效顯著,前景可期。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