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2025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的展開,香港社會各界再度聚焦如何加快推動香港的高質量發展。日前,本地智庫「知遠港澳研究網路」與「香港特區政府公務人員聯會」與特首政策組會面,提交「施政報告建議書」,從六大方向提出二十六項具體建議,目標是為香港在國家「十五五」規劃中找準定位、鞏固國際地位、提升治理效能,提出更有針對性建議。
成為「增值者」與「推動者」
在全球政經格局深度演變與中美戰略競爭持續的大背景下,香港作為連接國家與世界的重要「制度媒介」,既面臨嚴峻挑戰,也迎來再次強化自身角色的歷史機遇。未來五年,香港不應僅滿足於傳統「聯繫人」的角色,而應主動成為國家戰略的「增值者」與「推動者」,以更積極姿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國家「十五五」規劃的編制工作正在進行,香港應做好對接「十五五」規劃的相關工作,盡快設立高層級專責工作組,制定清晰的時間表和實施路徑,推動各政策局出台可量化、可考核的具體行動計劃,切實將「國家所需、香港所長」轉化為發展實效,避免在區域競爭中被邊緣化。
公務員體系是特區政府施政的核心支撐。現行制度已未能完全符合「愛國者治港」及新時期的治理需求,亟需全面推動體制改革,將「政治忠誠」與「專業表現」雙重指標納入人事管理制度,並推出「大灣區城市掛職計劃」,拓寬公務員的國家視野與實務經驗,打造既熟悉國情、又精通國際規則的新型治理團隊。
面對全球人才競爭加劇與本地人口老化的雙重壓力,香港必須轉變「重引進、輕留存」的引才模式,通過優化「高才通」計劃、擴大非本地生招生比例、延長畢業生簽證期限、設立行業專項引才計劃等措施,從「流量思維」轉向「沉澱思維」,構建「引才─育才─留才」全周期生態體系,使人才真正願意在香港長期發展、成家立業。
國際化是香港區別於內地其他城市的顯著優勢。為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的全球樞紐功能,建議從金融、科技、法治、文化等多維度發力:鞏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打造「全球華人人才樞紐」和「國際機構總部樞紐城市」;研究以「中國香港」名義發起設立聚焦金融、科創等領域的區域性國際經貿組織,採用非政治化章程和公私合營模式,使香港成為解決區域挑戰的中立平台;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重點擴展仲裁服務,保障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塑造國際文化都會形象;開放公共場景支持科技應用落地,吸引大型科技企業落戶,構建國際創新高地。
主動謀劃作創造性貢獻
當前,「一國兩制」實踐進入新階段,香港治理主題正從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香港的未來,取決於能否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在這一進程中持續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接「十五五」規劃不是被動回應,而是主動謀劃;不是機械執行,而是作出創造性貢獻。唯有持續鞏固法治化、國際化、市場化的制度優勢,不斷提升治理效能和政策執行力,香港才能在國家新一輪發展浪潮中把握機遇、重塑輝煌。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知遠研究網絡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