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時刻,不可忘記的還有香港那段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歲月。回望這段歲月,不僅是要體察昔日香港百萬華人經歷過的深重苦難,還要以史為鑒,培養保家衛國的意識。
淪陷前夕的香港
自七七事變以來,香港的工人團體、華人商會、東華三院、劇團、電影行業等在地社團紛紛奮起籌款、募捐、義賣、義演,大力支援內地的抗日救國事業。宋慶齡也借助香港,與在地紳商領袖羅文錦等人發起「一碗飯運動」,將香港本地華人及海外華僑的救國熱情轉化成一股抗日洪流。八路軍駐港辦事處成為連接香港與內地抗戰的重要紐帶。這些史實表明,即便在港英管治時期,在港國人與海外華人仍然心繫祖國,嘗試透過各種渠道及方法參與抗戰救國。
不過,彼時的香港社會上下,整體上備戰不足,以為香港是例外之地,不會受戰火波及。另一方面,港英政府一廂情願地希望在中日戰爭中維持「中立」角色,不欲香港居民公開反日,故禁止電影、報紙宣傳抗日。當然,英國為其在華利益做了兩手準備,除禁止居民反日外,也為可能的軍事危機制定一些應變計劃。港英政府於1930年代中後期陸續修築軍事防線,增加軍事演練。此舉既向日軍警示,同時遏止香港居民對於香港安全的恐慌情緒。然而,香港嚴重不足的軍力,與配備精良、並且久經沙場的龐大日軍部隊相比,雙方攻防實力十分懸殊。
1941年12月8日清晨,隨着太平洋戰爭爆發,港英政府的和平之夢破碎。日軍在1941年12月7日(美國時間)/8日(香港時間)同時偷襲珍珠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及香港,正式向英美宣戰。48架日軍戰機突襲香港啟德機場,數分鐘內摧毀全港僅有的13架民航機與軍機。日本陸軍部隊於當天侵入香港,把防線逐個擊破。不出18天,整個香港淪喪於日軍鐵蹄之下。
但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在淪陷前夕,社會生活如昔,跑馬地賽馬活動熾熱如常、皇后戲院人潮如鯽,無人察覺日軍已蓄勢待發。可以說,香港是在一夕之間墮進黑暗深淵。
痛苦的歷史記憶
日軍佔領香港後,這座城市迅速淪為「人間煉獄」。日軍四出搶掠,殺害平民,凌辱婦女,並把大批市民逐出香港,減少人口以利於糧食控制。至1945年,香港人口從160萬銳減至60萬,其中許多人死於飢餓、疾病以及集體屠殺。三年零八個月猶如一場噩夢;以餓殍遍地、易子相食來形容,並不為過。
日軍的統治不僅是軍事壓迫,還包含系統性的文化侵略。如移植日本節慶、建立神社、修築巨型「忠靈塔」,目的是宣揚日本文化價值及精神信仰。原有的街道、地標改作日本名,千所中小學校被關,僅日文學校則不斷開辦,擔當同化華人的功能。可以說,日軍是從肉體到精神上壓迫華人,摧毀他們的國家民族意識。
然而,在日軍嚴厲掃蕩及壓迫下,以新界居民為主體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與日軍進行游擊戰,在敵後擾亂日軍步伐。他們也曾經參與營救包括鄒韜奮、茅盾在內的800多位文化人士,還救助了美軍飛行員克爾,成為香港抗日的中流砥柱。這些證明了,即便是最黑暗時刻,港人仍能表現出堅毅意志與抗戰勇氣。
從歷史記憶到以史為鑒
正視戰爭的傷害,是希望不要再有戰火。銘記歷史,不是要延續仇恨,乃是要珍惜和平、攜手共創太平盛世。太平洋戰爭爆發下,香港一夕變天,提示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洞察時局變化。淪陷期間的饑荒及人道危機,警示我們要居安思危、杜漸防微。日佔時期的文化改造,提醒我們要鞏固民族文化的主體性與獨特性。
在香港淪陷期間,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英勇抗敵,他們守土衛國的精神值得歌頌。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已先後入選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產名錄。由此可見,香港的抗戰史是中國抗戰史組成的重要部分。
更重要的是,了解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史,有助於理解香港命運與祖國緊密相依的關係,而香港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地作為一塊所謂的「中立地」。
正視歷史傷痛,珍惜當下的安寧歲月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要義,在於對先烈守土衛國精神薪火相傳。唯有感知歷史的創傷與憂患,才能真正珍視和平。和平不是上天的恩賜,乃是無數先烈用鮮血換來的結果。和平安寧的歲月,乃需你我、大家共同守護,方能持續發展、生生不息。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