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論風生/美芯片關稅難遏中國科技發展\軒轅靖

時間:2025-08-09 05:01:52來源:大公报

  繼針對汽車、鋼鐵、鋁、銅加徵關稅之後,美國的芯片關稅也來了。8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擬對進口芯片和半導體徵收最高100%關稅,但豁免在美國設廠的企業。

  對於中國而言,這一政策既是挑戰,也蘊含機遇。

  首先,美國芯片關稅會削弱中國在產業鏈中的競爭力。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出口成本陡增,二是市場份額流失。以中芯國際為例,作為全球領先的成熟製程代工廠,其產品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工業控制等領域。若美國對中芯國際的芯片徵收100%關稅,其出口至美國的芯片價格將大幅上漲,可能迫使下游客戶轉向台積電或三星等獲得豁免的企業。

  美國雖非中國芯片主要出口市場,但美國芯片關稅政策也將進一步壓縮中國芯片出口空間。此外,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芯片主要集中在高端邏輯芯片和存儲芯片領域。

  加速國產芯片替代進程

  其次,美國芯片關稅將加速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去中國化」趨勢。近年來,出於地緣政治和供應鏈安全的考量,部分跨國企業已開始將封測環節產能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和墨西哥。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可能進一步推動這一趨勢。

  儘管美國芯片關稅政策短期內可能對中國的出口和市場造成衝擊,但長期來看,這一政策也可能成為推動中國半導體產業加速自主創新的重要催化劑。過去幾年,中國在半導體設備、材料和設計領域已取得顯著進展,但核心技術的突破仍需時間。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可能迫使美國同時限制對中國出口高端芯片,這將倒逼中國加快國產替代進程,推動更多資源向國產芯片研發傾斜。

  2025年上半年,中國集成電路出口金額達到6502.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3%,日均出口額達36億元人民幣。這一數據表明,儘管美國市場佔比有限,但中國芯片產業已通過東盟、中東、「一帶一路」等新興市場實現了全球化布局。這一趨勢顯示,中國芯片企業正在通過區域化分工和成本優勢,逐步擺脫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中國在半導體設備和材料領域的投入也在持續加大。中微公司的蝕刻機已進入國際先進晶圓廠供應鏈,長江存儲的3D NAND閃存技術也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些領域的進步不僅有助於降低中國產業對外依賴,還可能通過技術外溢效應提升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尤其是在存儲芯片和成熟製程領域,國產替代已初見成效。這種結構性調整不僅降低了中國對美國技術的依賴,也為全球供應鏈的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美國的芯片關稅政策成功與否將取決於美國能否在短期內填補本土產能的不足,以及全球企業是否願意承擔更高的成本。這一政策可能帶來兩方面的深遠影響:一方面,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可能削弱其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影響力,迫使更多企業重新評估與美國的合作關係;另一方面,中國可能藉此機會深化與新興市場的合作,鞏固其在中低端芯片領域的市場份額。中國在應對美國貿易限制方面已積累了一定經驗。此次芯片關稅政策將促使中國進一步完善半導體產業的政策支持體系。此外,中國企業還可能通過在海外設廠生產來規避關稅壁壘,從而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尋找突破口。

  加強國際合作緩解壓力

  美國的芯片關稅政策無疑為中國半導體產業帶來了嚴峻挑戰,但同時也為產業轉型和升級提供了契機。短期內,中國需要通過多元化市場布局、優化供應鏈結構、加強國際合作等方式緩解出口壓力;長期來看,加大研發投入、突破核心技術、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才是應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根本之策。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加速重構的背景下,中國既需直面挑戰,也要抓住機遇,以更加開放和創新的姿態迎接未來的競爭。值得一提的是,貿易保護主義往往難以持久,而真正決定產業命運的,始終是技術的進步與市場的選擇。

  國際關係學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