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焦點追蹤/專家:需加快構建氣候早期預警平台

時間:2025-08-10 05:02:22來源:大公报

  圖:「百湖之城」武漢利用「海綿化」改善內澇問題。圖為武漢市民在雨中賞蓮。\中新社

  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內地多地遭遇持續強降雨,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增多趨勢,更加考驗城市的防汛防災能力。

  近期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多位氣象環境與城市管理專家就此指出,要繼續建設海綿城市,升級城市安全「韌性」,同時加快構建氣候安全早期預警平台,完善「國家主導、社會協同」的救援格局,提升搶險救援能力。\大公報記者 張帥武漢報道

  武漢青山江灘在近年的改造工程中,原來的陡窄土堤變身生態緩坡,還設計多處下沉式生態草溪和雨水花園,並盡可能減少硬化面積而多用透水瀝青、透水磚等透水鋪裝,使原本的雜亂灘塗建成了會「呼吸」的江灘公園。

  這樣的城市建設理念轉變始於2015年,當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後,武漢確定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通過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將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讓城市像海綿一樣擁有適應環境變化的「彈性」。

  打造海綿城市 提升抗澇「韌性」

  「許多地方把海綿城市和建設宜居城市結合起來,有效防範城市內澇,保障城市生態安全,同時也讓城市更加宜居和美麗。」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對《大公報》指出,近年一些極端天氣導致部分城市出現嚴重內澇,但不應動搖對海綿城市建設的信心。海綿城市有助於消納和利用一定強度的降水,防範和緩解內澇,而應對打破紀錄級別的極端強降雨,還需要加強綜合治理。

  馬軍表示,近期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韌性城市的要求豐富了海綿城市的內涵,接下來既要繼續建設海綿城市,也要加強監測預報與搶險救援等保障,提升城市安全韌性以防範應對災害發生。

  近14萬人可隨時調度搶險救援

  「這些年,極端天氣之所以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預報預警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像近期北京密雲和鄭州,降雨都非常不均衡,它的極端性集中在局部的小區域,但是精準預報這樣的極端強降雨,還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馬軍指出。

  有關數據顯示,只需提前24小時預警,災害損失就能減少30%。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也表示,目前我國逐步建立了國、省、市、縣的四級預警信息發布體系,但仍要看到,預警送達速度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偏遠地區的預警信息覆蓋率尚不滿足預期,因此需加快構建氣候安全早期預警平台,提高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在極端天氣發生後,主要有哪些救援力量?曾任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兼水利部副部長的周學文介紹,搶險救援要突出快,針對重點部位和薄弱環節,需要提前預置搶險救援力量,確保快速反應,第一時間投入到搶險救援。內地不斷總結經驗,完善預警與響應強化聯動,能夠調度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4.7萬人在全國13個省34個重點地區前置備勤,並推動省級防汛抗旱指揮部對接中央企業搶險力量8.7萬餘人,提升災害應對能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