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近期看似「乍暖還寒」,但整體回暖已成大勢。一方面,受市民北上和外遊熱潮的影響,本地零售市道確實面對不少挑戰,部分經營多年的老字號及連鎖店相繼結業,但另一方面本地股票市場交投暢旺,恒生指數今年以來累升逾兩成,跑贏全球主要市場,展現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魅力。特區政府日前亦發表《香港營商環境報告》,指出香港的核心競爭力穩固,新的優勢正在形成。受到關稅戰的衝擊,全球各地正積極對外尋求投資機遇,全球資金將重新配置,香港正好能協助各國分散風險,吸引資金、企業、人才來港。
理解香港經濟的發展,必須從全面而客觀的角度出發,而香港經濟發展的動力則離不開特區政府的積極領導和創新思維、穩定的政治和營商環境以及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
西方抹黑被數據接連「打臉」
自2019年以來,香港經濟接連受到「黑暴」、新冠疫情及地緣政治升溫的衝擊,各行各業均面對不同程度的衝擊,其中香港的金融業亦未能幸免,新股市場集資額由2019年高位的超過3000億港元,一度回落至2023年不足500億港元,反映挑戰巨大。儘管如此,香港金融市場於短短不足兩年間實現全面復甦,恒生指數今年來的表現領先全球,上半年新股集資額接近1100億港元,在全球新股市場中表現一枝獨秀,2025年6月港股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達2302億港元,較去年同期的1112億港元大幅上升超過一倍,如此快速的復甦關鍵之一在於特區政府主動出擊,積極配合及回應市場需要和訴求。
特區政府和港交所推出了多項金融改革,包括為GEM引入「簡化轉板機制」,重新激活了GEM市場,又先後落實「打風不停市」安排和推出「科企專線」,進一步便利交投和科創公司申請上市。特區政府更積極開拓中東和新興市場,包括追蹤沙特股市和港股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分別先後在香港和沙特掛牌上市,進一步鞏固了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特區政府的多項務實而靈活嶄新的舉措,有效激活了香港金融市場的韌性和活力。
金融市場的興旺為社會帶來了漣漪效應,推動了對專業服務的需求,不少金融機構、會計師樓及律師事務所均增聘人手,以應付不斷增加的企業融資、上市及諮詢等相關工作。股市上升亦為市民帶來財富效應,有助促進和刺激本地消費及經濟增長。
儘管美國等西方國家近年多次抹黑香港國安法和唱衰香港,甚至向外資施壓要求其從香港撤資,但事實勝於雄辯。自香港國安法生效以來,香港的政治和營商環境趨於穩定,同時保持了「一國兩制」強大的生命力和制度韌性,配合香港長久以來引以為傲的法治、簡單稅制、資金自由流動、高效的政府與健全的市場制度,進一步吸引外國資金流入香港。反觀美國,其政治干預市場、貿易和關稅政策反覆無常,資金外流壓力增加,美匯指數於上半年累跌近10%,相比之下香港的穩定性與開放包容的環境成為外資更具吸引力的投資選項。
香港前景獲國際普遍看好
其中,證監會早前發表《2024年資產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截至2024年底,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的管理資產總值升至35.1萬億港元,資產總值按年大增13%,而本年六月波士頓諮詢公司發布的《2025年全球財富報告》中,香港於2024年是全球第二大、亞洲第一大跨境財富管理中心。此外,本地公司註冊總數達歷史新高的149萬間。這些數據充分說明香港的繁榮不是西方國家的三言兩語就能唱衰,香港的明天注定輝煌。
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對香港金融市場亦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中央政府積極支持兩地資金互聯互通,發揮香港「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持續優化「滬深港通」、「債券通」和「跨境理財通」。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政府於去年4月公布了五項助力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措施,同年9月又公布了一系列貨幣、財政及金融政策,使恒生指數從去年4月約16000點大幅回升至今約25000點,充分顯示中央的支持對香港金融市場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香港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難免會遇上波折與挑戰,但「窮則變,變則通」,香港金融與資本市場的快速復甦,正好為整體經濟注入信心和動力。在特區政府持續推動改革創新以及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只要各行各業主動識變、應變、求變,香港將能繼續發揮優勢,百花齊放,開創更加穩健、繁榮的未來。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