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為下半年經濟工作定調。會議首次提出「宏觀政策要持續發力、適時加力」的新要求,這一表述既是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精準研判,也體現了中央在複雜國內外環境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總之一句話:雙輪驅動助力下半年經濟穩增長。
「持續發力」強調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上半年中國經濟實現5.3%的GDP成長,主要得益於宏觀政策的有效支撐。包括:財政政策維持積極取向,貨幣政策維持適度寬鬆,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專案債加速發行,資金精準投向科技創新、消費提振等重點領域。
「持續」並非簡單的「維持」,而是要在既有政策框架下強化效能。譬如,財政資金需加快使用進度,避免沉澱;貨幣政策要更注重結構性工具的精準滴灌,而非「大水漫灌」。
「適時加力」則凸顯政策的動態調整能力。當前經濟運作面臨外部貿易摩擦、房地產風險、內需不足等多重挑戰,政策需根據情勢變化靈活應對。若下半年出口受中美關稅賽局衝擊加劇,或消費復甦動能減弱,政策工具箱可及時釋放降準降息、擴大消費補貼等增加措施。這種「連續性+彈性」的組合,既避免了政策「急轉彎」的副作用,也為應對不確定性預留了空間,體現了「穩中求進」的政策基調。
穩中求進確保彈性連續性
擴內需是下半年經濟工作的核心抓手。會議將「提振消費」置於更突出位置,提出「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這項轉向與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深層需求密切相關。目前服務消費佔比已超商品消費,文旅、養老、醫療等領域的需求,潛力亟待釋放。政策透過「以舊換新」專案行動、優化消費環境、增加居民收入等舉措,推動消費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
會議明確「高質量推動『兩重』建設」(重大策略、重大工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專項債、政策性金融工具等經費將重點流向新基建、都市更新等領域。新基建既能對沖房地產投資下滑的影響,又能為數位經濟、綠色經濟等新質生產力提供底層支撐;城市更新則透過老舊小區改造、地下管網升級等「裏子工程」,既改善民生,又拉動產業鏈投資。
防風險是經濟平穩運作的底線,會議對此做出更有系統的部署。房地產領域,政策從「保交大樓」的緊急措施轉向「存量資產盤活」與「供需兩端優化」:一方面透過收儲商品房作保障房,緩解房企庫存壓力;另一方面調整房貸利率、完善土地供應機制,推動產業向「租購並舉」轉型。地方債務化解則依託「一攬子化債方案」及融資平台出清,嚴控隱性債務增量,為財政可持續性築牢防線。
值得關注的是,會議將「反內捲式競爭」納入統一大市場建設框架。針對光伏、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政策透過標準提升、併購重組、打擊低價傾銷等手段,推動產業從「價格戰」轉向「技術戰」,為高質量發展騰挪空間。
從低效競爭轉為差異化創新
改革與開放是破解深層衝突的關鍵一招。會議重申「以改革促進發展」的邏輯,強調透過制度型開放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服務業外資准入放寬、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等舉措,旨在增強經濟韌性與國際競爭力;資本市場改革與民營經濟支持政策,則為市場主體注入信心。在「十五五」規劃籌備中,會議突顯「共同富裕」導向,要求統籌發展與安全,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綠色轉型等策略,將縮小城鄉與收入差距;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的統籌,則為成長動能轉換提供制度保障。
「持續發力、適時加力」的政策框架,本質上是短期穩健成長與長期調結構的平衡。一方面,透過逆周期調節穩定市場預期,避免經濟失速;另一方面,以科技創新、制度變革培育新動能,防止陷入「刺激─依賴」循環。以貨幣政策為例,在保持流動性充裕的同時,更注重資金投放精準有效,財政政策也是如此,強調「資金跟着項目走」,確保每一筆錢都花在刀刃上。
對地方政府而言,需在「化債」與「發展」間尋求平衡:既要嚴控新增隱性債務,又要透過城市更新、產業轉型激活內生動力;對企業來說,需順應政策導向,從低效競爭轉向差異化創新,抓住服務消費升級和綠色轉型機會;對人民而言,政策將透過增加就業、提高收入、完善消費等舉措增強對國家經濟的信心,改善民生的同時,也促進民間投資發展。
從「十四五」到「十五五」,中國經濟正站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這次會議的政策基調,不僅是對短期挑戰的務實回應,也是對長期策略的堅定堅守。「雙輪驅動」的政策設計,讓經濟在穩定成長中積蓄轉型動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