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近日發表《香港營商環境報告:「一國兩制」 獨特優勢》,通過列舉大量事實和數據,實實在在說明了在「一國兩制」實踐越發全面和準確的前提下,香港自由、開放、穩定的營商環境受到全球企業、資金和人才的青睞。社會各界也可從近幾年外圍環境變化的過程中,觀察到香港「機大於危」的總體形勢,進一步凝聚共識,支持特區政府的發展戰略,共同做大、做好香港「發展的蛋糕」。
在美西方加強對華箝制戰略的外圍大環境下,香港經濟在過去幾年遭受了關稅與疫情的雙重夾擊。與傳統發達國家聯繫緊密的產業,例如貿易、航運等都受到較大影響。特區政府因應地緣局勢的變化,出台了諸多宏觀、微觀政策,協助企業渡過難關,並積極拓展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市場,讓對外展開業務的個體和企業有更多選擇,避免「將雞蛋放於一個籃子」。
香港對外優勢更加突出
這些應變的措施,在美西方針對中國,特別是考慮到美國總統特朗普及之前拜登當局的種種遏華策略的背景下,無疑是積極且奏效的。無論是香港加入由東盟發起RCEP自貿協定進程加速,與中東的經貿合作成果豐碩,不僅將更多企業的先進技術和服務介紹至中東等市場,亦成功吸引當地的家族辦公室和主權財富基金投資落戶香港。
但與此同時,這也引起香港社會的一些討論,對於香港在當今地緣政治環境下,能否繼續保持對國際各大市場的聯繫產生疑問。對此,特區政府以積極主動的方式,繼續強化自身在法治、金融、專業服務等優勢領域的開放與穩定程度。而隨着特朗普再次上台後,發起對各國的所謂「對等關稅」策略,也使得原本的美國盟友與其開始出現分化,對國際資本市場造成了極大的不確定性。這些因素的疊加,使得香港今年上半年在金融引資方面的成績顯著。究其原因,這得益於在當今國際局勢下,香港穩定的法治基礎和自由開放的營商環境等優勢顯得更為突出,眾多資金和企業才會選擇來港分散風險。
而這些成績和變化,使得一系列對於香港優勢持質疑態度的聲音偃旗息鼓。這也充分體現出特區政府對於香港優勢的清晰研判,以及因應外圍環境變化所做出的積極改變和堅持強化,最終使得香港在外圍環境的改變中成功把握機遇,進一步鞏固了自身「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核心角色。
這些成績無疑證明了香港經濟轉型發展的潛在動能,特區政府亦針對本地的各項經濟活動提出了改革計劃,包括場館經濟、綠色經濟等。經過幾年的努力,這些改革都初見成效。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在新一年度施政報告諮詢會上亦強調,香港經濟要繼續「做大個餅」。而近年來的成績,也使得社會越加認可這些看法,特別是青年階層也關注新的發展帶來的新就業機遇。
聚焦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
在多元發展的問題上社會已有共識,亦須進一步思考香港多元化發展的合適路徑。首先,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發展更多元的經濟產業,更多需要與外部的產業鏈產生聯繫。正如近來金融資本市場的活躍,很大程度是由於外圍環境變化所帶來。因此,香港自身能否「做大個餅」,很大程度取決於香港能否融入相關產業的鏈條,助力相關產業進一步拓展市場。
另一方面,香港自身的土地資源、生產成本等方面的客觀因素,也決定了香港不能盲目追求構建新興產業鏈條的完整性,而是要找準自身定位,以獨特優勢切入新興產業賽道。筆者認為,在發展新興產業的過程中,香港應聚焦產業鏈的兩端:一是上游的技術研發和創新;二是下游的市場應用和推廣。通過在這些高附加值的產業環節發力,香港不僅能夠為國家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也能夠為自身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在「一國兩制」方針的堅實保障下,香港憑藉其法治健全、市場開放、資金自由流通的獨特優勢,成功應對外圍環境的深刻變化,不僅有效抵禦了風險,更在變局中捕捉並放大了發展機遇。展望未來,香港唯有繼續發揮「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的雙重角色,聚焦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能在國家所需與香港所長的交匯點上,不斷開闢發展新空間,將香港經濟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蛋糕」做得更大、更優,為市民創造更多福祉,為國家貢獻更大價值,書寫「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新篇章。
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