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要鞏固提升現有旅遊資源,也需要進一步挖掘原生態文旅資源,電車正正是香港最具原生態特色的文旅資源;它是代表香港百年歷史的旅遊名片,我們要認識電車具有什麼潛力?如何發揮其潛力?如何透過新的科技以及規劃格局進一步提升它的潛力?令香港電車成為吸引市民及海內外旅客的亮點。
香港電車自1904年投入服務,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電車公司成立之初只有26輛單層電車,今天已增至165輛雙層電車,當中包括兩輛派對電車、1輛觀光電車及1輛雙層有蓋式冷氣車。根據運輸署資料,每年電車接載乘客總人次,分別為2020年的4137萬人次、2021年的4789萬人次,及2022年的4255萬人次。
是集體回憶更是文化象徵
電車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電車被市民稱為「叮叮」,是因為它在行駛期間,當要提醒行人及車輛避讓電車時,司機便踏下腳掣發出「叮叮」的警示聲,這種獨特的聲音成為了香港街頭的一種地道聲響。電車有120年歷史,很多市民由孩童年代搭到年老,承載成長的回憶。電車特色是車費便宜、行車速度相對緩慢,如果喜歡慢活,可以搭電車細味沿途街景。
電車不僅是港島區的交通工具,也是香港的重要旅遊資源之一,正如舊金山纜車系統成為當地的標誌。香港電車提供派對服務,乘客可以在電車上舉辦私人派對及慶祝活動。觀光電車設計包括露天頂層,旅客可以在開放空間中觀賞城市景觀。香港電車提供導賞團服務,行程約1小時,導賞員沿途講解香港故事和電車歷史。
電車也成為了香港的文化象徵,它見證了香港120年來的變遷。透過創新的科技,電車還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位於西環的屈地街電車廠,佔地面積一萬多平方公尺,是電車的主要維修中心。電車廠可以從內地引進一些新科技,尤其是電動車的電能技術,研發更環保、成本更低、更潔淨的再生能源。
引入智能導覽系統,利用增強現實(AR)技術,乘客可以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掃描周圍景點,獲取即時資訊和歷史背景。透過手機獲得多語言導覽服務,方便外國遊客了解香港的文化和歷史。
除了加入科技外,電車可以發展成為一種體驗空間。電車住宿是其中一個可能性,讓旅客以獨特的角度欣賞港島夜景。電車目前已設有的觀光服務,電車公司可考慮提供餐飲服務,令電車搖身一變成為移動餐廳,讓旅客一邊欣賞沿途風景一邊享受美食,開創一種新的流動餐飲模式。
電車「環島遊」無處不旅遊
電車也可以成為流動的藝術空間,電車與社區聯繫,電車公司可與本地藝術家合作,在車廂內展示他們的藝術作品,並定期舉辦藝術展覽。當局並可以考慮放寬《公眾娛樂場所條例》的牌照要求,容許電車改裝成live house,邀請音樂人在電車上進行音樂表演,配合餐飲和酒酌服務,加強夜間娛樂體驗。
另外,特區政府還可以考慮在北部都會區引入電車系統,使電車成為北都其中一種公共運輸工具,減低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及減少噪音。
電車是香港原生態的旅遊資源。電車具有多項功能,既能吸引海外及內地旅客到訪香港,作為交通工具也便利了香港市民。電車在日常生活中推動綠色交通,可帶動旅客去港島區旅遊,沿港島北面,由堅尼地城遊到筲箕灣。當局甚至可研究電車環島遊的概念,引用創新科技沿着港島海旁建設環島綠色電車系統,路線由柴灣經石澳、淺水灣、黃竹坑、薄扶林,連接堅尼地城。這些建議能增值文化資源,將為電車帶來重要的功能和意義。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需要對電車進行調研,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運輸及物流局、發展局、旅遊發展局等部門可以展開詳細研究,深挖電車作為創新旅遊資源的可行性。新加坡市建局(URA),隸屬於新加坡國家發展部,負責全國的土地使用規劃和城市設計。URA同時也負責很多旅遊規劃的研究,值得香港參考。
香港發展旅遊資源往往予人一種比較喜歡是單項活動或短期項目的印象,這個當然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香港要有一個全方位、綜合性規劃格局,對文化藝術、社會資源、環保旅遊等進行綜合性研究,對旅遊資源作出規劃。目前香港的規劃主要是透過工程師的角度去規劃基建,但是一些軟實力型的規劃需要由綜合性的團隊去策劃的,電車就是一個好的例子,它雖然是交通工具,但是這種交通工具本身有着很多文化和旅遊體驗的可能性,也可以透過電車帶動沿途一帶的不同類型文創餐飲產業。
電車屬於公共交通,相關政策由運輸及物流局管轄,但電車同時也是香港重要的旅遊資源,電車政策會影響整體旅遊布局。因此運輸及物流局需要多做調研,好好珍惜具香港特色的電車。除了保育之外,還要創新,令電車升級轉型,成為具競爭力和吸引力的香港旅遊資源。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