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公布中學生幸福感調查結果。
【大公報訊】記者卓彤報道:新學年開始,有團體關注中學生精神健康狀況。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昨日(31日)公布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的幸福感只屬一般水平,以5分為滿分,只有2.9分。有逾兩成受訪學生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或須尋求專業協助。
調查於去年11月至今年3月期間進行,成功收集1802位中學生的有效問卷,涵蓋幸福感、精神健康狀況、生活滿意度及學業拖延情況。結果顯示,整體幸福感平均分為2.9分,與去年相若。值得注意的是,33.6%學生的幸福感達高水平,較去年上升7.3個百分點。而男生幸福感有2.97分,顯著高於女生的2.8分。
在情緒健康方面,整體學生的狀況與去年相若,25.9%受訪者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有焦慮及壓力分別為22%與20.8%,或須尋求專業協助。調查結果顯示,最多受訪學生不滿的生活範疇是時間管理,其次是學業及公開考試。
三成學生有學業拖延行為
另外,調查亦發現,約三成學生有學業拖延行為,拖延程度愈嚴重的學生,其情緒困擾亦愈嚴重,主觀幸福感則愈低,突顯拖延對學生身心健康的潛在負面影響。
臨床心理學家紀正楠指出,學生明知延遲完成任務會帶來不利後果,卻仍難以自控,最終增加情緒壓力。
紀正楠建議從青少年和家庭兩方面同步介入,建立支援網絡,青少年應養成「每天只做一點點」的習慣,安排固定時間與地點學習,使專注行為自動化。而家長要給予支持與正面鼓勵,並以開放態度陪伴子女探討解決方法。
該服務處助理總幹事盤鳳愛亦建議學校可設計與現實生活連結的專題,讓學生擁有更多選擇與自主,從而提升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