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石屎森林」下的人間溫情\陸小淑

時間:2022-05-29 04:23:50來源:大公报

  《香江四季》(知識出版社,2022年1月)收錄的文章,於我並不陌生,追讀作者在《大公報》開設的「負暄集」專欄已三年有餘。此次他將專欄文章結集出版,由衷為他高興。我始終認為,優秀的作品經得起時間淘洗,予人常讀常新的感受。重溫《香江四季》裏的文章,就如同在紅泥火爐的微光下,人們略帶酩酊,飲盡一抔風雪,推杯換盞間,依稀可見杯中倒映着三千東流水的塵世繁華。

  文章篇幅不長,每篇幾乎都在千字以內,細膩坦誠的文字,延伸出的是無限想像的空間: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折射出的是時間的流逝以及對生活細緻入微的體察,有都市人的柴米油鹽與悲歡離合,這些細小瑣碎的充滿煙火氣的日常,在《香江四季》中徐徐展開,成為一幅展現人情百態的畫作:生活在飛速發展的大時代下,其中的個體到底有怎樣的喜怒哀樂。

  尤喜歡《在路上》。一次新年的行山經歷,沿途所見盎然之景,由此生發出「這樣的山路,縱是獨行,亦不寂寞。」其實,「寂寞」一直是作者在專欄中反覆述及的話題。或許是很小的時候已遠離家鄉,一路從北到南,尋找歸屬感與自我身份的認同是天性使然。《庸常人生》《刻在我心底的名字》《飛鵝山往事》《那些花兒》《在那遙遠的地方》《影像人生》,在這些故事中,儘管作者以一種平實冷靜的口脗在講述着自己或周遭的際遇,然而,作為「異鄉人」的寂寞、敏感、不安,已在無形中蔓延開來。如何排解這些情緒?

  《在路上》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多年來,我一直都寂寞地行走在人生的山路上:有時崎嶇,有時險峻,但更多的是帶着探尋的勇氣遠眺和近觀,欣賞一路的春華秋實……這中間,寂寞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種心態,一種品味,一種反省。在寂寞的行走中,人到中年,有了屬於自己的哲學,這哲學來自經歷和對經歷的省悟。」

  散文是生活真實的反映。在《香江四季》中,既有作者對生活的謳歌,也有對現實與人性的思考,無論哪一種,到最後皆化為一種叫做「溫情」的東西在內心悄然湧動,為我們撫平平日裏紛亂不安的思緒。這便是文字的魔力,很大程度也歸因於作者多年來一直沒有放棄對溫情與詩意的追求。

  有人曾說,「如果香港是一本書,這部載着我們豐厚記憶的大書,應該在記錄一項項『大多數』人的故事之餘,配上一些生活在『大多數』邊緣,甚至以外的人物與事件交織而成的『Footnotes』(註腳),這本書才稱得上完備。」不可否認,書寫香江故事的作品,歷來層出不窮。

  我以為,《香江四季》是獨特的,這裏沒有風雲變幻時驚濤駭浪的經歷,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平凡質樸的故事,如「Footnotes」般,看似微不足道,卻又是實實在在,各個眉清目秀,形態生動,如你如我。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