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區議會選舉在「修例風波」引發暴亂的社會環境下舉行,結果已是塵埃落定。單議席單票制的區議會選舉制度,泛暴派獲得的議席數字,反映的是選民一時的政治選擇,屬於「立場壓倒一切」的結果,最終這一票是否能令選民滿意,還需要現實和時間的檢驗,非當下可判斷。
儘管選舉已經結束,但這場區議會選舉結果卻開始對香港法治產生巨大外力壓迫。11月25日下午,約60名新當選區議員在尖沙咀市政局百周年紀念花園集合並發表聯合聲明表示,要求警方立即停止圍堵理工大學,且釋放所有被捕人士,解散警隊雲雲。公民黨黨魁楊岳橋更直言,本次區議會當選人未來會盡快把「五大訴求」議題帶進區議會討論中,「將民意從投票箱帶進議會」。
顯然,這是挾選舉之聲勢,行「壓制法治」之實。所有被捕人士,必須經調查和審判,按法律條文釐定是否違法後,才可決定釋放或服刑。
違法分子被繩之於法,承擔自身行為後果,遵循法治社會基本準繩,這是法治的根本。難道贏得選舉,就可以代替法庭審判,就可以向執法機構施壓?難道摒棄法例,以部分議員的主觀意志代替法庭具有公信力的審判,就是民主制度下選民的期望?如此,香港社會豈不是從法治走向了人治?
必須指出的是,在當前背景下,如若特區政府拒絕回應泛暴派議員們的訴求,按照泛暴派的慣有做法和邏輯,是否預示着新一輪的暴亂又將上演?不得不說,當前區議會選舉結果反映出,一部分票投泛暴派的市民,對於所謂的「三罷」和暴亂已喪失了道德原則底線。相反,是次選舉結果,更進一步令這部分市民堅定或固化其既有信念,認為一系列出格的所謂「抗爭」行為,包括打砸中資企業、破壞港鐵、「私了」政見不同人士,是「被大眾所接受的」。更危險的是,他們對政府的不滿,全部投射到了警員身上,已被上升為一種族群內的最大共識。
若掀起新一輪暴亂,無異於令已超負荷運作近半年之久的香港警方百上加斤。即便泛暴派從劍指明年立法會選舉角度出發,沒有立即裹挾「選舉結果」發起新一輪暴亂,但一旦戰線後移至立法會選舉之後,屆時社會所承受的風險是否更為沉重?而這是否又是全體港人所希望看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