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黃金價格不斷走高,帶動黃金消費熱潮。國慶黃金周期間,不少內地遊客來港「掃金」,金舖生意明顯上漲。與此同時,更多遊客前往深圳水貝「淘金」,生意異常火爆。事實上,水貝是全國最大、發展水平最高、產業鏈條最完善的黃金珠寶產業集聚區,早有「寶都」之謂。水貝的成功與香港息息相關,也為特區政府致力發展國際黃金交易中心注入新動力。
在水貝黃金市場一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域內,聚集了上萬家黃金珠寶企業。內地批發市場的黃金,一半從水貝批發;水貝的黃金實物用量約佔上海黃金交易所實物交割量的70%,鑽石實物用量約佔上海鑽石交易所進口額的80%。水貝的魅力不僅在於數量驚人的黃金首飾攤位和豐富多樣的款式,更得益於長期形成的專業化服務、具競爭力的價格和極高的信譽度。正如有消費者指出,「水貝市場太吸引人了,即使只逛不買也很開心。來到水貝挑黃金就像在菜市場挑選大白菜和胡蘿蔔一樣稀鬆平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感官衝擊。」
水貝黃金市場的崛起,從另一個角度也證明中國人富起來了,需要多元化的投資渠道。而在國際市場風雲變幻、美元信用不斷走低之下,黃金更顯尊貴,成為投資保值的重要工具,帶動黃金及相關製造品的需求急劇上升。加上中國傳統文化喜愛黃金,黃金飾品是婚嫁的標配,新娘子穿金鑲玉是幸福的象徵,催生了大量的黃金和珠寶需求。
全國的黃金市場不少,深圳水貝是「獨一檔」的存在。「水貝模式」難以複製,關鍵在於其與香港相鄰。內地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利用地理和政策優勢,承接了香港黃金珠寶的加工製造環節。香港為水貝帶來了先進工藝、設計理念和質量管理標準和人才,為水貝後來的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亦為水貝黃金市場提供了資本支持和對接國際市場的渠道。早在1984年,深圳就獲得全國第一張黃金生產和銷售的牌照,這與水貝靠近香港的區位優勢是密不可分的。
水貝的成功在於天時地利人和,深圳政府的眼光和引導至關重要,香港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密碼。放眼全球,沒有兩個城市之間如深圳和香港那樣聯繫密切,從水貝跨出一步,就走入了國際市場。水貝成為全國最大的黃金集散地,在彰顯香港獨特價值的同時,也為香港發展國際黃金交易中心提供有益借鑒和有力支撐。雙方可以各自發揮優勢,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根據新一份施政報告,香港將籌建「香港黃金中央結算系統」,為國際標準黃金交易提供高效可信的清算服務,並邀請上海黃金交易所參與,為未來的互聯互通作準備。特區政府亦支持業界成立「黃金行業協會」,建立與政府及監管機構的交流平台,加強推廣及吸引「一帶一路」客戶,強化人才培訓。另外,亦會豐富黃金投資工具,協助發行人發行黃金基金,支持開發新產品,例如代幣化黃金投資產品。政府還會推動機管局及金融機構在港拓展黃金倉儲,以3年超越2000噸為目標,建造區域黃金儲備樞紐。
在做大做強中國黃金產業方面,深圳與香港各有定位。深圳水貝聚焦於消費領域,專注黃金批發與零售,香港則發揮國際化優勢,重點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圈,在產業鏈高端發力,推動「黃金+金融」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多與黃金掛鈎的理財產品,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長遠而言,香港可憑藉作為人民幣最大離岸中心的優勢,探索人民幣黃金定價,這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