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昨日在北京盛大開幕,海內外200多家機器人企業帶來逾1500件展品。香港貿發局組織了5家機構參展,展現香港在傳感器、機器人等領域的創新成果,更展現香港在機器人領域的雄心。事實上,香港擁有發展機器人產業的條件和廣泛應用場景,當務之急是做好制度建設,將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有機結合,盡快形成打造機器人產業全鏈條的良好生態環境。
機器人技術發展迅猛,正從輔助者蛻變為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核心引擎,成為科技強國的必爭之地。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樞紐,加上內地處於全球機器人領域的第一方陣,香港發展機器人產業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另一方面,香港人力和土地短缺,機器人應用不僅能填補資源的限制,亦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前景廣闊。
但要將香港在機器人領域的潛在優勢轉化為生產力,還有大量工作要做,首先是做好制度建設。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倫理、安全、私隱、產權保護等等挑戰,完善的法律法規是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石。有關部門可吸取各界意見,加快制定與機器人研發、應用相關的法律框架,明確機器人在公共服務、醫療、建築等領域的權責邊界。例如,針對服務機器人與人類交互的安全標準,制定詳細的認證和監管制度;對於涉及數據收集的智能機器人,完善私隱保護法規,確保用戶數據安全。
特區政府在法律制定方面可借鑒其他先進地區的經驗,結合香港的實際情況,探索「監管沙盒」模式,為機器人企業提供試驗場地,在可控的環境中測試新技術,降低創新風險。河套科技園或北部都會區,提供了很好的試驗場所。一旦技術成熟,政府可帶頭應用,比如在公立醫院應用護理機器人或手術機器人,在公園應用除草清潔機器人等,擴大示範效應。
機器人研發需要大量資源,香港除了發揮好國際金融中心的融資優勢,還可考慮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本地大學和科研機構在機器人核心技術如人工智能、傳感器、機器視覺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同時,鼓勵企業與學術機構合作,建設產學研聯盟,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香港更應充分發揮自由港優勢,通過稅收、租金減免等優惠政策引鳳築巢,吸引國際機器人企業設立地區總部或研發中心。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將香港金融和國際化優勢與深圳、廣州的產業優勢結合起來,雙劍合璧,打造跨境機器人產業群。
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質素人才,特區政府應鼓勵及支持大學開設更多相關課程,涵蓋人工智能、數據科學、機械工程等,並吸引全球機器人頂尖專家來港工作。通過職業培訓,提升現有勞動力的數字化技能,幫助其盡快適應機器人時代的就業需要。
香港過去的成功得益於高效的市場經濟,但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特別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複雜性和艱巨性,香港在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好市場「無形之手」作用的同時,更需要政府擔當作為,勇於改革破局。特區政府可成立相關的高層委員會,負責產業規劃、政策制定,並統籌協調資源應用,確保政策落地,這將鼓勵更多私人資本參與機器人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機器人時代已經到來,香港不能滿足於做追隨者,而是要勇立潮頭。通過制度建設、法律規範、加強科技研發、擴大應用場景,加快培育機器人產業快速成長的沃土,這不僅可提升香港自身競爭力,亦可為國家科技強國大計作出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