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獲益良多/融合知識與實踐 留下深刻感悟

時間:2025-10-17 05:01:44來源:大公报

  左圖:城大黃逸飛採訪撰寫的報道和港大田季冉製作的視頻分別獲獎。右圖:出席分享會的嘉賓和同學拿着可愛的公仔紀念品合照。

  香港大學田季冉參與「范長江行動」內蒙古行活動,活動期間,她以實習記者身份深入體驗內蒙古風土人情,見證祖國發展脈搏,將課堂所學與實踐深度融合,留下諸多深刻感悟。

  獲獎視頻結合歷史與當下

  作為首次到訪內蒙古的參與者,田季冉對當地的認知從「想像中的草原」逐步走向立體。此次行程中,她先抵達城市,再深入草原,親身體驗了騎馬、射箭、摔跤的「男兒三藝」,感受傳統民俗的獨特魅力;在烏蘭察布之夜,她偶遇豐鎮月餅非遺傳承人,了解到這一擁有260多年歷史的傳統美食此前多流傳於內蒙古及西北局部地區,鮮少走向全國,如今,這款歷史悠久的月餅已從家庭小作坊走向規模化生產,銷售全國。

  「這次行動讓我真正拋開學生稚氣,以實習記者的身份貼近祖國發展。」田季冉表示,她今次獲獎視頻聚焦四子王旗航天博物館,巧妙結合歷史與當下─80年前《大公報》曾在頭版刊發《日本投降矣!》的報道,80年後的同一天,她在這座航天器返回關鍵地點,記錄中國航天從「站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80年前,鉛字宣告民族獨立;80年後,博物館的航天展品講述着新的自立故事。」她希望未來我們國家的發展能有更多《大公報》的新聞人一起去見證。

  香港城市大學的黃逸飛今年參與「山東行」和「江西行」。更讓他難忘的,是一場「計劃外」的青春旅程。行程最後一天,黃逸飛等香港學子們突發奇想,拉上兩位山東大學新聞學本科生,「凌晨三四點就爬起來,摸黑去日照海邊等日出。」這場魯港學子的「日出之約」,後來變成了一篇鮮活的新聞稿。「他們專業基礎超扎實,我跟着學了不少新聞學理論;還聊到生活細節─比如山東人吃飯用盤子,我們華南習慣用碗,特別有意思!」

  訪東江源頭寫出動人故事

  如果說山東行充滿青春氣,江西行則讓黃逸飛感受到了「時光的重量」。這次,他憑一篇有關東江水供港60周年的報道,拿下「最佳新聞報道獎銀獎」。「很多人不知道,江西安遠縣三百山是東江水的發源地!」黃逸飛說,為了寫好這篇報道,他們特意去了安遠縣三百山自然保護區,還採訪了一位「有故事的人」─老護林員龔隆壽。「2015年東江水供港50周年時,《大公報》就採訪過他;這次我們去回訪,老先生講了十年間護水的變化,特別有傳承感。」

  從自然保護區的水源地,到護林員的日常,黃逸飛把「一江水連兩地」的故事寫得細膩動人。「以前覺得『東江水』是個抽象概念,見到龔老先生才明白,這背後是一代代人的守護。」

  在這次活動中讓黃逸飛摸清了新聞採編的「門道」:「新聞戰線也是一條『戰線』!在山東時,我們經常當天採訪、當天寫稿、當天出稿,第二天見報─大巴上開編前會、抱着電腦寫稿,節奏特別緊張,但特別有成就感。」\大公報記者 吳俊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