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國慶加中秋節長假,多個短視頻號轉載了「國慶假期遊客太熱情,動物園的動物吃出『工傷』」的帖子。視頻中,羊駝、水豚、袋鼠等動物被遊客們餵得不肯再張口,甚至有的乾脆倒地不起。無奈的畫面,被配上誇張的笑聲與滑稽的BGM,竟被當作「搞笑內容」瘋傳。
這樣的所謂「娛樂」,實則是一種傷害。很多人不知道,動物的生理特徵與人類不同。許多草食動物並沒有明確的飽腹感,牠們在短時間內被強行餵入過多食物,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腸胃堵塞,甚至可能因此死亡。那些在鏡頭裏「吃到翻肚皮」的動物,不是可笑的「吃貨」,而是被過度餵食後的「受害者」。
更值得反思的是,這樣的行為為何能成為「熱門視頻」?或許,是因為在社交媒體時代,人們習慣於用手機捕捉「搞笑瞬間」,而忘了思考背後的倫理邊界。當一個生命的痛苦能被輕易包裝成娛樂,當「點讚」與「流量」凌駕於同理心之上,這樣的社會幽默便失去了溫度。
動物園本應是人類與自然交流的橋樑,而不是消費生命的舞台。尊重生命,應該是最基本的文明。真正的「親近動物」,不是餵牠們吃得撐不住,而是了解牠們的習性、遵守規範、保持距離。讓孩子在觀察中學會敬畏,而不是在笑聲中學會冷漠。
請勿把傷害當娛樂。善良,不該被流量淹沒;同理,才是最動人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