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有天眼對準馬路及停車位,而不是有垃圾堆積問題的行人路。/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政府積極打擊衞生黑點,食物環境衞生署計劃於未來一年,將捕捉非法棄置垃圾的網絡攝錄機「天眼」增至1500個。大公報記者昨日實地觀察多個安裝「天眼」的黑點,發現部分攝錄機下就有垃圾棄置,存在盲點問題。
有區議員反映,設有「天眼」的位置垃圾減少,但只是被轉移至斜坡等更難清理的位置棄置。有立法會議員引用數據表示,今年首七個月內,月均每部攝錄機貢獻的告票不足一張,形容情況不理想,政府需採用更多方法,包括加派人手巡邏,提高執法成效。\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 賴振雄
為更有效遏止非法棄置垃圾行為,食環署自2018年起,逐步在全港各區安裝網絡攝錄機,並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影像,自動識別及記錄違規情況。目前全港設置攝錄機的非法棄置垃圾黑點超過500個,大幅擴展了覆蓋範圍和監察成效。
每部「天眼」每月不足一檢控
食環署近日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該署計劃在未來一年,將網絡攝錄機安裝地點,從現時的500多個,增至逾1500個,以加強監察和打擊非法棄置垃圾行為,進一步提升環境衞生水平。其中,設置在中央分隔帶的網絡攝錄機的數量將會倍增。
大公報記者昨日根據政府安裝網絡攝錄機的地點清單,在灣仔區多個地點觀察,每個攝錄機旁均設有攝錄範圍警示牌。但在其中兩個地點發現,攝錄機附近仍有非法棄置垃圾的情況。在銅鑼灣景隆街,攝錄機位於街角,不遠處就是食環署的橙色垃圾桶,但垃圾桶一旁就有紙箱被隨意棄置在地上,且攝錄機下方亦有人暫存收集得來的紙箱。
值得留意的是,攝錄機上共有兩個鏡頭,攝影方向一個望向路對面的商店,另一個向着街邊停車位,均非對準垃圾桶方向、或易有垃圾堆積的行人路。
記者隨後在禮頓道與黃泥涌道交界觀察,該處攝錄機位於路口中間的安全島上,攝錄機警示牌背後是花槽,內有紙包飲品盒、攪拌木棒,若不仔細觀察,可能不會察覺。此處攝錄機其中一個鏡頭正對大樹的方向,但因垃圾被棄置在警示牌後,可能未必拍到有垃圾被丟棄。
常常在附近活動的市民黃婆婆向大公報記者表示,此處以前有不少白鴿聚集,很多路人會主動餵白鴿,順手丟棄垃圾,地面較髒亂,但近幾個月情況已大為改善,極少見到白鴿和垃圾。
記者在堅拿道西的鵝頸橋街市位置發現,附近裝有兩部攝錄機,街上沒有垃圾。有正對攝錄機的生果檔店員說,攝錄機安裝了大約兩年,間中有裝修工人將木板等垃圾棄置街邊。店員又表示,食環署職員每日都有巡查,若見到紙皮、發泡膠盒等垃圾,會要求檔戶盡快處理。
議員倡天眼+人手巡查
食環署在港島南區設有17個「天眼」。南區區議員、南區食物環境衞生委員會委員梁進向大公報記者表示,區內設有「天眼」的位置附近,非法棄置垃圾確實明顯減少,但垃圾沒有消失,最煩惱是有人將大型垃圾或建築廢料,改為棄置在沒有「天眼」的地方,例如斜坡,工人更難清理,有時甚至要用吊索才可完成工作。他建議執法部門收集情報,針對有關行為派員突擊巡查,以收阻嚇作用。
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楊永杰昨日在電台節目引述數據表示,今年1至7月,基於攝錄機證據而發出的非法棄置垃圾告票為2500多張,即月均約350張,若按目前全港黑點共500部攝錄機計算,即月均每部機只貢獻不足1張告票,形容情況並不理想。
楊永杰指出,部分非法棄置者可能戴上口罩,難以追蹤和辨認,部分人甚至轉移到黑點附近「死角位」棄置垃圾,無法錄得證據。他建議在同一地點加裝攝錄機,補足角度,並且加派人手巡邏,以及引入人工智能技術,辨識棄置垃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