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研究團隊講解「基於向量數據庫的建築隱含碳排放預測方法」原理。\大公報記者石華攝
從17個實驗室的科研集群到205家孵化企業的產業轉化,從河套首個校企深度合作項目到深港科研要素跨境流動的制度創新,作為首批入駐河套的香港高校機構,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研究院)自2020年成立以來,促進了科技創新成果的有效轉化。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鄭光廷昨日(29日)接受採訪時指出,研究院不僅是科研支點,更是規則銜接的試驗田,未來將以「早期孵化在港、轉化落地在深」模式,推動更多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設17實驗室 科研隊伍160餘人
近日,研究院科研團隊申請的「基於向量數據庫的建築隱含碳排放預測方法」專利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這一技術通過大模型與向量數據庫結合,將建築碳排放預測精度提升至90%以上,直接回應了「雙碳」目標下的行業痛點。研究院宋艷芳指出,該技術可動態模擬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為綠色建築認證提供核心支撐。
這一突破並非孤例。研究院在綠色科技領域已形成「研發─轉化─落地」的閉環,如納泉智慧能源(深圳)有限公司可為客戶提供「AI能效優化+智能投資決策」全鏈條服務,覆蓋儲能及綜合能源項目從投資規劃、智能選址、動態收益測算到AI運維管理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此外,研究院聯合瑞安新天地發起設立綠色可持續開放實驗室項目,面向專注於綠色可持續領域產業合作夥伴開放合作,支持港科大綠色可持續科研項目在河套發展及與產業結合進行落地轉化,該項目也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首個校企深度合作。目前研究院設立了17個實驗室,建成科研隊伍160餘人。
在創業孵化方面,藍海灣孵化港作為港科大在深圳設立的創業孵化器,累計孵化企業205家,培養國高企業22家。
科研物資跨境 破解兩地制度差異
研究院的「雙城記」模式,核心在於破解深港科研體制差異。河套深圳園區通過「聯合政策包」,實現科研物資跨境、資金雙幣流通、人才「直通車」等制度創新。例如,港科大團隊與深圳市人民醫院聯合研發的「多模態AI腫瘤診斷模型」,依託河套「數據特區」政策,突破兩地醫療數據壁壘,診斷準確率超90%。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鄭光廷教授表示,在交通上來說,從港科大到港科大(廣州)一定要經過深圳,研究院是雙校的中轉支點,在科技發展方面深圳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未來港科大將考慮在河套香港園區建設實驗室,計劃在第一期就進駐。」
鄭光廷強調,資金、人才和數據是創業者考慮的三個要素,河套作為一個試驗區是最好開展的。「港科大優勢學科很多,如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環境工程等等,會對創業者提供支持,我們的計劃是孵化早期在清水灣,轉化回到內地。」\大公報記者 石華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