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聞故事/53歲女電工薪酬翻倍:我得你都得

時間:2022-05-06 04:23:43來源:大公报

  圖:紅姐約10年前經職業培訓後,由一名侍應生成為專業電工。收入增加後,家中生計亦得到改善。

  近年本港愈發關注基層勞工及青年的職業發展,冀為他們提供更多向上流動機會,協助他們趕上社會發展迅速的步伐。大公報記者特此訪問兩位成功自強「升呢」的過來人講述心路歷程和期望下屆政府可從哪方面優化措施,助他們闖出新天地。

  他們分別是透過職業培訓由侍應生蛻變成專業電工,薪酬翻倍令家庭渡過難關的紅姐;以及曾贏得港大10萬元資助開闢創業路的80後青年禤彥勳。\大公報記者 葉浩源、楊州(文) 林良堅(圖)

  「別小看勞工階層,我們是社會上很重要一環。」今年53歲的紅姐,約10年前由一名侍應生經職業培訓成為專業電工。她成為電工技師前,女兒就讀小學,與丈夫做基職工作,未上公屋,生活困難。紅姐為了賺錢幫補家計,便嘗試去學做電工,相比做侍應收入增加一倍。「侍應人人都做得,相反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工種自然較吃香,有一技傍身自己亦多份安全感。」於是,紅姐在港九電器工程電業器材職工會所舉辦的一個為期三個月,並設有津貼的職業培訓課程下,順利成為一名專業電工,現在裝修範疇裏任職中工。

  盼政府增加勞工培訓資源

  然而,紅姐一介女流,要躋身「男人堆」困難重重,課程一班30多人,亦只有她一名女性。她憶述:「上堂時對我來說最難是拉電線,因為需要好大體力。出來工作初期,最不適應是工作環境污糟、噪音大,又試過不小心觸電,真的會驚、會有危險,試過回家哭,差點就撐不住,但沒辦法也只能『頂硬上』。我的女兒也擔心我的安全,時常叫我不要再做電工,有時還遭前輩嫌我是女性不夠力、手腳比男同事慢等。」

  紅姐坦言初入行的經歷不易捱過,但人工翻倍及得到專業牌照等收穫,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最實際的回報,亦幫助家庭渡過難關、改善生活。她指出建造業等藍領崗位,長期缺乏人手及鮮有年輕人入行。她認為政府應加強宣傳提升勞工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形象,增加資源在勞工培訓,待遇和保障,相信可吸引不少基層及年輕人踏出第一步,參加職訓提升優勢,與社會和政府達至三贏。她更勉勵青年人表示,「我得,你都得!」

  初創青年:創科資助額應調整

  創科發展是大勢趨向,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為創科中心,現屆政府亦從多方面支援科技初創企業,設有六個資助計劃,包括「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提供10萬元的種子基金、20億元的「創科創投基金」,但有創科創辦人認為初創基金的起動資助額較劃一,一般10萬至20萬不等,沒有因應初創研發項目的成本,彈性調整資助額。

  科創公司MedEXO Robotics創辦人禤彥勳創業近八年,其團隊於2016年參賽並獲港大10萬元資助。他說:「創科無非是開發軟件同研發硬件,不少初創基金資助額10萬至20萬元不等,搞App的話10萬元都夠畀場地同設備,但搞實物情況唔夠用,譬如我搞防震手套,以開模具為例,動輒10萬元,較細緻的模具更索價20萬至30萬元。」禤彥勳指實物的研發過程會不斷改良,每次改良都有一定成本,在產品正式推出市場前,已消耗起動資金,需再尋找其他資助,他指硬件研發與軟件開發的成本不同,劃一資助額並不有利於多元化的初創團隊圓夢,認為初創基金可對應申請團隊的研發項目而調整資助額。

  政府已透過「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鼓勵大學師生成立科技初創企業,將研發成果商品化。禤彥勳指大學生創科項目只要有教授參與,幾乎可獲大學資助,職業訓練局亦有類似計劃支援學生創業,但非大專生或已畢業多年的大學生若想創業則不受惠,「這方面『城大HK Tech 300』嘅做法值得推廣和參考,就算唔係城大學生,只要項目能將城大研究成果轉化為應用,便有機會獲城大天使基金投資100萬元,大家係雙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