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文送為了慳錢,利用車場外農地,種瓜種菜,與其他司機夾份做飯,共渡時艱。
受惠於國家改革開放和轉口貿易的高速發展,本港的跨境貨運由上世紀80年代起,蓬勃發展。至90年代初,內地經濟騰飛,本港貨櫃的吞吐量由1992年起,連續12年高踞全球排名榜首,成就跨境貨運的黃金期。
「呢行最旺盛是90年代中,有4萬幾部跨境貨車,司機4萬幾人,那時上面(廣東省)幾乎所有的貨櫃都要經香港轉口,司機平均月入3萬多元,部分勤力肯捱的,更誇張到月賺10萬、8萬。」入行30年的陳文送對記者表示:「嗰時真是跨境司機的黃金歲月。」
原本駕小貨車、的士為業的陳文送,當年從新聞中得知大量香港工廠將搬回內地,堅信跨境貨運大有前途,連夜報考貨櫃車牌,入行成為跨境貨櫃車司機。
第五波數百司機染疫
「嗰時月入3萬多元,好好搵,幾乎等於中產的收入。當時的警察月薪也不過是一萬多元。」有一次,陳文送違泊被抄牌,當警察得知他的收入時,驚訝不已,非常羨慕。
隨着國家現代化發展,不少大型貨櫃碼頭相繼落成使用,高速公路越趨成熟,物流業亦逐步轉型,跨境貨運車司機由全盛期的4萬多人,跌至疫情前(2019年)的9000多人,平均月入降至2萬多元,少有新人入行,司機平均年齡50歲。
在前年和去年疫情期間,跨境司機普遍還有工開,平均還有萬多元的收入。到第五波疫情高峰,數百名跨境司機染疫,跨境貨運業幾近停頓。
「而家九成司機無工開,慘到好似成個行業要消失咁!」
司機開工不足,只能以車為家,慳得就慳,利用車場外農地,種瓜種菜,自給自足,夾份做飯,共渡時艱。
身為車主的陳文送,即使做足成個月,最多也只能往返港、深做10轉貨,扣除雜費後,僅有約一萬元收入,「我好彩老婆、仔女都有工作,可以減輕我的負擔,否則,我都好慘!」
「失業司機中,有一半無法再找到工作,只靠食『穀種』和借錢度日。最慘是那些又要供車,子女又細,要養成頭家的司機。」
盼疫後跨境貨運復甦
疫下艱難,不過,陳文送仍充滿信心,「曾有意興闌珊的司機同我話想移民,我都勸佢地捱住先,相信疫情一過,兩地貨運可以恢復,中央亦會有措施幫助本港經濟。」
彩虹總在風雨後,跨境貨運相信亦會否極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