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落馬洲方艙醫院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
第五波新冠疫情未平息,六間由中央援建的方艙醫院相繼落成,三間正在高速興建。方艙建造過程中,除了本地工人日夜辛勞,還有內地施工隊付出汗水。在大學主修酒店管理專業的樹賢,剛畢業便遇上這場世紀疫症,旅遊業冰封兩年多,畢業變失業,毅然投身建造業,現正參與落馬洲河套區方艙工程,不但見識了「中國速度」,對於能參與抗疫工作亦感到自豪。
「確實有辛苦的時候,但也有不少暖心故事。」身為「地盤新丁」的樹賢說,內地工程人員見他工作速度跟不上,總會主動教他,與他一起完成,日常相處也很照顧他,讓他在方艙的工作添加不少樂趣。\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
樹賢去年畢業,但疫下搵工難。今年二月,他見到方艙醫院工程招聘人員,「我覺得這是年輕勞動力出來貢獻香港的時候了,而且比起不穩定的散工,這份(方艙建造)工作既有意義,也穩定多了。」他馬上去考取平安卡,成為地盤工人。
不過,對踏出校園不久的年輕人來說,日做12小時的地盤工作是很大的挑戰,「一回家就累到躺下,有時候未洗澡就睡着了。」工程在24小時趕工,有時候樹賢下午下班沒多久就收到通知,晚上要工作,「更接更」的日子有時候持續幾天。
「不累是騙人的,但看着一片爛泥地,漸漸開始出現建築物的輪廓,比起那種成功感,這點累也就算不上什麼了,何況還是能幫助抗疫呢?」樹賢說。
「家人鼓勵—出來第一份工竟是地盤,但父母沒有說過一句難聽話,反而每天都會給我打氣。」
家人的支持也讓樹賢充滿鬥志,「父母多年供書教學,我第一份工作竟然是地盤,心情是有點複雜的,但父母沒說過一句難聽話,反而我每天出門前,都會給我打氣。」樹賢說,父親為人很嚴肅,兩父子平日很少談話,但這一個月,每當樹賢出門前,爸爸總會說一聲「注意安全,加油。」簡單兩句話,已令樹賢非常高興。媽媽就會跟他開玩笑地說,「不要拖人家後腿啊,專心一點,萬一有天你中招了,也是住那裏的!」
「方艙工地的年輕人不多,那些大叔都是埋頭苦幹的,沒人會理我,閉嘴幹活就是一天,一開始還挺孤單的。」樹賢說,二月底、三月初,內地施工隊來到工地,他的工作開始多了不少樂趣。
「工友支持—可能看我年紀還小,內地施工隊很熱情,很照顧我。」
「小伙子!過來喝飲料啦!你要可樂還是……」一天,樹賢在工地推車的時候,一把帶點鄉音的普通話傳到他耳邊,這就是內地施工隊與他的第一句對話。之後,但凡辛勞過後的小休,有吃有喝的,內地施工隊的叔叔都會拉上他,「可能看我年紀還小,他們都很熱情,實在是受了大家的照顧。」
有一晚,樹賢幫忙搬運水管,但他不熟悉水管的種類及搬運運作,效率跟不上,正感到憂慮時,一個手掌拍着他的肩膀,「怎麼啦小伙子,怎麼滿臉問號?」原來是負責交接的內地管理人員嚴先生(化名),得悉他原來不熟悉操作,便把文件本夾在褲子後,捲起衣袖,就跟樹賢一起工作起來,每一步都向他仔細說明,雖花費了不少時間,但嚴先生很有耐性,臉上始終帶着微笑。
「方艙工地的各種甜酸苦辣,相信我會記一輩子,無論是辛勞的種種,還是內地工作人員的幫助,這些就是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了。」樹賢說,為自己在方艙地盤的工作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