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智經研究中心」昨日發表報告,剖析香港面對持續兩年多的新冠疫情,有何不足及改善之處。
【大公報訊】記者賴振雄報道:第五波疫情累計有超過114萬人感染新冠肺炎,智庫組織「智經研究中心」昨日發表報告,認為本港疫情暴露抗疫規劃有待改善之處,建議政府應強化危機管治制度,在政務司司長轄下設立「緊急事故應變署」,加強公共健康及風險管理,以及加強災前災後財政扶持,由該個應變署負責獨立資源撥款,確保預算規劃配合到位。
現行機制未能有效應急
整份報告長達200多頁,以《超前部署 社區抗疫 共塑韌性城市:提升香港應對公共健康危機能力》為標題,剖析香港面對持續兩年多的新冠疫情,有何不足及改善之處。
文章提到,2003年沙士疫情後,政府首次制訂傳染病應變計劃,並於2005年參考世衞發出的《全球流感應變計劃》,擬定《流感大流行應變計劃》,首次訂立三個緊急應變級別(即戒備、嚴重和緊急)。
報告認為,政府一直因應疫情發展,調整決策部署,首兩年四階段相對受控的確診數字,反映政府在既定抗疫方向的工作取得一定效果,但不少政策措施前所未有,由決定、宣布、籌備至執行,甚為倉促,細節容易掛一漏萬,當局在政策出現漏洞後才堵塞,或予公眾「慢半拍」、思慮不周的觀感。
智經研究中心認為,政府沿用三級應變機制處理今次疫情,但新冠疫情傳播速度之快、檢測數量之多、檢疫隔離之複雜等,均反映香港既有的公共衞生應變計劃,不足以應對。
倡設於政務司長轄下
報告建議,政務司司長轄下設立「緊急事故應變署」,加強公共健康及災害事故的統籌、管理、協調和溝通,以有效預估、防備及應對公共危機,由於應急事務牽涉保安、衞生、社福、民政、教育等多個政策範疇,緊急事故應變署設於政務司司長轄下,可得益於高規格的管治架構和資源投放,帶領各單位協調防災工作,促使政策一致,並置公共危機管理於更高政策議程。
報告指出,成立「緊急事故應變署」的另一好處,可按及早規劃、審慎理財的原則,獲獨立資源撥款以支持運作,增強本港公共健康及災害事故的統籌、管理、協調和溝通的能力,在緊急事故各階段有效預估、防備及應對公共危機,有關預算編制和資源運用,可以針對相關工作規劃,加強災前災後及災難期間的財政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