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籠屋問題困擾香港多年,興建公營房屋刻不容緩。惟《大公報》調查發現,政府即使在市區有可建公屋土地,往往因欠缺前瞻性或規劃不全,被迫擱置多年未能發展。
早在20年前,政府已把茶果嶺村及其山上的高嶺土礦場,納入房屋發展計劃,但後來卻無下文。直到2015年,政府才把高嶺土礦場分為兩部分,一期土地為私樓用地,二期土地興建公營房屋。一期土地的私樓已落成,將於明年入伙,但二期可建2250個單位的公屋用地,至今仍未動土,兩者效率差天共地。
有村民慨嘆阿嫲生前已渴望重建,但至過世也未等到,很悲哀!議員和專家希望政府做好土地發展的前期規劃,不要再讓珍貴土地長期閒置。\大公報記者 盛德文、黃山(文、圖)
據城規會資料顯示,政府早在2001年已把茶果嶺的前高嶺土礦場,納入東九龍房屋發展計劃的初步規劃,該礦場可釋放近四公頃房屋用地,但之後一直沒有下文。直到社會近年要求政府加快覓地建屋,政府才在2015年落實在礦場建屋,第一期為私樓用地,第二期用於興建公營房屋。第一期由私營發展商在2016年投得,新樓盤現已落成,明年將陸續入伙;而第二期土地可建2250個單位,除了有少量土地涉及一個祖墳業權外,基本不涉及私人土地,規劃和發展理應可以更快,惟政府多年來卻「按兵不動」。
可建6750公屋 收地仍未開展
至於茶果嶺村,政府直到2019年在施政報告中才決定收回土地,並決定把該村和山上的前礦場二期土地合併發展。若政府在2001年已開始對該村發展規劃,並利用同時期觀塘區的落成新公屋,預留單位安置村民,相信該村可以更早展開重建。
今年7月5日,規劃署、土拓署及地政總署向觀塘區議會提交諮詢文件,交代前礦場二期及茶果嶺村的發展項目。其中前礦場二期發展2250個單位,茶果嶺村重建興建4500個單位,計劃共建6750個公屋單位及社區設施,可容納1.9萬人。項目將於2025年完成收地及平整工程,預計2030/31年分階段建成房屋。不過,上述兩地段的發展還在規劃設計中,茶果嶺村收地程序還未展開,前礦場二期土地還在「曬太陽」。
村民:簡介會後政府無再接觸
據了解,茶果嶺村現約有300多人居住,約四分之一的土地屬私人擁有,有475間已登記寮屋,村內夾雜政府和私人土地,地契複雜,政府在處理上看似較為棘手。大公報記者近日走訪茶果嶺村,發現大部分村民對清拆重建並不反對。村民希望政府彈性處理收地問題,放寬或不設資產審查限制並原區安置村民,盡快收地。
不過,自政府今年5月10日與村民開過一次簡介會後,一直未有下文,寮屋人口凍結工作還未進行,亦再無與村民接觸,令一心希望盡快上樓改善居住條件的村民,懷疑政府今次是否又煲「無米粥」。有村民直言:「十劃都未有一撇,依家係我哋急政府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