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埠初期,北角原是片荒涼之地,皆因北角靠山平地少,不利發展。但當中上環已發展為密集城市,土地不敷應用,政府在北角填海,建設油庫、發電廠、倉庫、碼頭,甚至炮台,讓北角由一個位置偏遠、人煙稀少之地,變成了支援香港發展的重地。
港島北岸最突出的岬角
北角(North Point)一詞最早見於1845年由英國工程兵哥連臣中尉(Collinson)所測量的地圖上,地圖上畫有幾塊礁石,原指港島北岸最突出的岬角。同時,港島還有位於銅鑼灣的東角和西環的西角。
自40年代起,中國經歷了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等,不少內地人逃難到港,除了大部分來自廣東省的難民外,還有大批上海人和福建人移居香港,而當時中上環人口漸多,租金上升,而北角正發展起來,提供大量樓盤,先是吸引上海人聚居北角,因此北角又叫「小上海」;後來北角社區發展愈趨成熟,福建人多選北角定居,形成福建人的小社群,所以北角後來又被稱為「小福建」。
據1971年的人口統計顯示,每10個福建人中便有三人住在北角,而北角區人口當中,福建人約佔18%,比全港各區平均3%多約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