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點擊香江:港澳特首進入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積極意義/屠海鳴

時間:2018-08-16 03:16:18來源:大公報

  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任組長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昨天在北京召開第一次會議,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作為小組成員參加此次會議。這是回歸後首次有香港、澳門特首在中央決策架構中擔任成員,是工作機制的創新,無論是從港澳發展的層面看,還是從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層面看,都具有積極意義。

  在大灣區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韓正副總理講話時強調,認識大灣區建設要注重「四個維度」,大灣區有「五個定位」,建設要講求「六個原則」。韓正副總理特別指出,遵循「一國兩制」對大灣區建設極為重要。他表示,建設大灣區要做到三個「有機結合」: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有機結合;把中央依法行使權力和特別行政區履行主體責任有機結合;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維護特別行政區法治有機結合起來。

  港澳特首進入大灣區領導小組,此舉有利於「港澳意見」直達中央,有利於灣區各方統籌協調,有利於中央政策精準到位,是一件利粵、利港、利澳的大好事,是一件港澳兩個特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大好事,是一件特區民眾共擔歷史責職、共享偉大榮光的大好事,值得稱道!

  中央關切港澳同胞福祉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習主席去年七一期間視察香港時,親自見證國家發改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一年多來,「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人們熱議的關鍵詞。今年三月全國兩會後,曾主政上海十多年、具有現代化城市豐富管理經驗和寬闊視野的韓正副總理主管港澳事務,包括主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今年五月,韓正副總理赴大灣區實地考察;之後又邀請林鄭月娥、崔世安到北京聽取意見,集思廣益,充分尊重港澳的訴求和建議。此番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的舉行,相信會有重大事項敲定,標誌着大灣區建設按下了「快捷鍵」。

  林鄭月娥、崔世安兩位特首進入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說明中央非常重視「港澳意見」。領導小組是大灣區的決策機構,負責大灣區建設的頂層設計。設計的方案是否可行?關係到灣區建設的成敗得失。「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澳門,無論是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經濟制度都與廣東9市有很大差別。不同政治制度之間如何和諧相處?不同法律制度之間如何有效銜接?不同經濟制度之間如何破除壁壘?這些都是擺在眼前的難題。中央既希望在做大灣區「蛋糕」的過程中,港澳同胞從擴大增量中多多受益,又希望在粵港澳三方相處、銜接、磨合的過程中,不讓港澳同胞既得利益受損,這就需要直接聽到「港澳聲音」,以便於惠港惠澳政策及時出台、有效實施,也便於涉及粵港澳三方的事情在中央層面及時協調解決,提高工作效率。從這一點講,這是中央關心港澳同胞福祉的最好體現,正如林鄭月娥昨天在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發言時指出:「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事實上是豐富了『一國兩制』的實踐,有利於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特區政府一定會抓緊機遇,全力配合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特首是進入決策層的最佳人選

  對於林鄭進入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一事,近日本港的某媒體又炒作八卦新聞,而且八卦得好離譜。說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欲進入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現在被林鄭「搶位」,繼而演繹出「權鬥」等話題。這實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一派胡言,可笑至極!稍有判斷力的人都可看穿這種說法無根無據。首先,這個位子不是「官位」,其性質就是一個工作機構中的「席位」,無利可圖,有的只是責任、義務。其次,誰進入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是依據工作職責決定的,而不是依據誰「臉熟」、「聽話」決定的。據此,特首是進入決策層的最佳人選。理由有二:

  首先,從基本法的角度看,特首代表特區向中央政府負責。按照基本法的規定,特首既是特區政府之首,同時也是特區之首。而特區立法會主席、首席大法官則沒有這樣的職責。也就是說,在處理香港內部事務方面,特區政府、立法會、高等法院三權制衡、相互監督;在處理香港與內地省份、香港與中央的事務方面,則由特首出面協調並負責。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涉及到香港與中央、香港與澳門、香港與廣東三重關係,特首是當然的代表人、責任人。因而,特首進入中央決策班子看,是法律賦予的神聖職責。

  其次,從工作職責看,特首及其率領的行政班子是推動灣區建設的主導力量。大灣區建設的主體力量是粵港澳的「9+2」城市,每個城市的主導力量是政府班子。大灣區建設涉及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創科園區建設及機制建設、破除三地人員流動壁壘等諸多工作,都需要「9+2」城市的政府部門之間進行溝通協調,亦有許多問題需要向中央及時反映,爭取中央出台新政策加以解決。那麼,特首作為特區政府之首,解決這些工作中的問題是職責所在,進入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也是工作職責使然。對此,林鄭月娥昨天在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的表示,十分貼切和明確:「兩位特首能以小組成員直接參與大灣區的頂層設計和中央部委的協調統籌,本身就是一個創新和突破的安排。香港特區政府會用好這個身份,發揮香港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機制創新具有標桿意義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成立,以及香港、澳門特區行政長官首次擔任小組成員,進入中央決策機構,這是一大創新,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標桿意義。

  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放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觀察,就會認識到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創新實踐。如果說「一國兩制」從概念的提出到港澳回歸祖國,是一次從理論到實踐的歷史性跨越,那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概念的提出到初步建成,也是一次歷史性跨越。前者,解決了「主權回歸」與「兩地分治」之間的矛盾,既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澳門的主權,又保持港澳資本主義制度不變;後者,則要解決「兩制不變」與「合力共建」之間的矛盾,既要保持港澳的社會制度不變,又要把港澳和廣東9市的力量整合在一起,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這個難度是相當大的,因為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四個中心城市」的現狀下建設,這既不同於內地的長江經濟帶建設、京津冀一體化建設,也不同於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建設,特殊性、複雜性、艱巨性超過以往的任何經濟區建設,與40年前「殺出一條血路」建設深圳特區的難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難度超乎尋常,施策也就必須超乎尋常。以非常之策、做非常之事,成為必然選擇。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成立,以及兩位特首的首次進入,就屬於「非常之策」。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成立,建立了中央層面的機制。可以預見,隨着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在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廣東省的層面,在香港、澳門與廣州、深圳等城市的層面,在南沙粵港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等層面,還需要建立多方參與的許多工作機制,以推動具體事項的落實。林鄭月娥在昨天會議上還提出:「三個重大跨境基建,即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和蓮塘/香園圍陸路口岸今年也會陸續開通,大大加強了三地的基建連繫,實現了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的布局」。因此,在這樣背景下,大灣區的創新實踐顯得十分重要,更大的創新之舉還在後頭。

  港澳特首進入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讓港澳同胞感受到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中央政府的關愛,也感受到了港澳兩個特區應擔負的責任,更啟示我們以「共擔共享」的意識和創新思維,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進「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